第4部分 (第2/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應具備隨時能投入戰鬥的“作戰能力”。在那之後,戰鬥力還應有進一步提高。
南雲特別強調諸如對敵空軍基地實施突然大規模空襲、摧毀敵航空母艦、航空母艦的戰術性機動以及與陸基飛機和潛艇部隊的配合等專案的訓練。在戰術技術訓練上,強調不同型別的飛機進行協同攻擊、夜間魚雷攻擊、大規模編隊的空戰、夜間戰鬥機技術、大型機群的重複進攻、改進防空及防潛措施,以及規避魚雷的方法等等。
在一次訓練中,源田參謀突然想起了他在孩童時學的劍術中的一招。按這個招術,應首先逼近敵人,把劍舉過頭頂,然後向下兇狠地一擊,再回到原來的位置。他把自己的這個突發奇想用到了空襲戰術上,作為第1航空艦隊的戰術模式。
6月初,源田開始組織第1航空戰隊進行低空投放淺水魚雷的訓練。
日本4個大島中最南部的九州島,被選中作為訓練場所。在九州島東南部的海岸,有一個小海灣,聯合艦隊的軍艦就停泊在那裡。由此向正西穿過一片陸地,鹿兒島灣綿延深入內地,成了一個非常優良的港口。只需一點點想像力,就可看出它與珍珠港十分相似。把想像力再加大一點,海灣西北面的鹿兒島城區就成了珍珠港西北邊的船塢地區。
在這個能夠喚起夏威夷感覺的亞熱帶場所,第1航空戰隊的魚雷機飛行員們開始了他們的特殊訓練。這一年的整個夏秋兩季,每天都有飛機呼嘯著低低地飛越鹿兒島市上空,搞得這座城市似乎空中總是懸著一顆炸彈,終日提心吊膽。
襲擊停泊在珍珠港內的大型軍艦,最有效的方法是用飛機空投魚雷。但是,由於珍珠港的水深只有十幾米,魚雷從飛機上空投後會直接扎入灘底。如果不解決這一技術難題,就難以使用魚雷攻擊。
自1933年以來,日本在剛剛超過100米的高度上和在相對高的速度下空投魚雷的技術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投放的魚雷,扎入水中深度為30~100米,然後猛然向上反彈,有時會蹦出水面。這種魚雷和遊戲的海豚相似,而不像致命的鯊魚,其威力大大降低。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魚雷的水平舵失效。還有一些魚雷由於在太深的水中執行,結果從目標艦船的底下透過,不能擊中目標。為了克服這些不足之處,日本人試著減低魚雷執行速度,但這樣做會減少魚雷衝擊力,同樣會降低對艦船的毀傷效果,因而,必須把魚雷執行深度減到儘可能小,才能使這種空投魚雷成為海軍作戰中真正有效的武器。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偷襲珍珠港 第一部分(10)
1939年,日本人在魚雷上裝上一個大木鰭,用來起穩定作用。但當魚雷落到水面時,強大的撞擊力會使木鰭破裂。後來在橫須賀海軍基地進行的實驗中,又加上一片木板成一定角度支撐木鰭,解決了這個難題。到1940年2月時,這種實驗已把魚雷的最初扎入水深降到了大約20米或更少。當飛機飛行高度低於30米、飛行速度低於280公里時,70%的魚雷可在大約13米深處執行。但是,在實驗中又暴露了其他一些問題,需要對魚雷進行進一步的改進。
在飛行員們看來,要使投下的魚雷下沉不超過10米,幾乎是不可能的。源田在組織這項試驗中,沒有告訴飛行員為什麼要掌握這種難度極大的戰技,因此飛行員中沒有一個人知道是因為珍珠港的水淺才進行這種試驗。他們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性飛行,兩架飛機每架載一枚魚雷,在僅十三四米的革命性高度上飛行,然後將魚雷投下。在這次實驗中,一枚魚雷沉到希望的深度,執行得很好,另一枚則下沉深得很多。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源田遠遠不能滿意,他的目標是百分之百的成功。
源田不僅要考慮降低空投魚雷下沉的深度,而且要考慮飛機如何才能順利進入珍珠港。港口附近的許多高大建築物,是飛機進入港口的空中障礙,即便是在天氣很好的情況下,魚雷機從低空也很難機動。為了適應未來的作戰地理環境,源田讓魚雷手們在飛機穿過鹿兒島灣周邊突出的煙囪和建築物撲向目標時,從危險的低空練習淺水投放技術。飛行員們對於讓他們訓練這種複雜的古怪動作,感到十分納悶。
高空轟炸(即水平轟炸)是使源田頭痛的另一件事情,它幾乎和低空投放淺水魚雷的戰術問題一樣多。
據日本海軍作戰部門估計,一般在水面戰鬥中, 12~16發擊中的重型炮彈就能擊沉一艘軍艦,若進行高空投彈轟炸,得動用6艘航空母艦的全部打擊力量才能得到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