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定義為“邊緣狀態”。通常,我們如此地執迷於和熟悉日常的生活,以至於我們不能夠看破世俗——我們用自己的觀點造了一個藩籬。只有當我們處於邊緣狀態,如疾病、痛苦、煩惱或者破產使我們遠離正常的生活,把我們放置在一個新的位置時,我們才會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去看待和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我們把死亡看做是“邊緣狀態”真的是太準確不過了。意識到死亡,我們可以從另一個全新的角度(不同於日常環境的條件)審視自己的生活。事實上,我們可以說生命和死亡就像在鏡子裡互相觀望一樣,當我們說已經為死亡做好了準備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我們活得沒有任何遺憾;而當我們說自己生活得很幸福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已經為死亡做好了準備。 。 想看書來
我們能夠感覺到死亡嗎?(7)
生命、死亡和臨終:一個連續的過程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會討論另一個問題:如果生命真的就像海德格爾認為的那樣,那麼死亡真的就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突如其來的終點。如果我們為死亡做好準備,那就意味著我們真的可以生活得很幸福。在許多文化中,死亡儀式在社會中有重要的作用。當然也有經典的書籍告訴我們怎樣處理死亡和臨終的過程,例如,《埃及死亡之書》(The Egyptian Book of the Dead)、中世紀歐洲的《死亡的藝術》(Arts Moriendi )和《西藏度亡經》。例如,《西藏度亡經》就是能夠使人從轉世輪迴中解脫出來的嚮導。根據佛經,我們持續地存在於中陰中或者死亡和重生之間。因此可以這樣總結:
中陰是一個縫隙;這不只是我們死後懸疑的地方,也是我們活著的時候懸疑的地方;死亡也發生在我們活著的情況下。中陰體驗是我們基本的心理體驗的一部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經歷各種各樣的這樣的體驗,例如妄想和不確定性,就像不能確定我們的根基,不瞭解我們要求過什麼或者已經得到了什麼。所以本書不只是給那些即將死去或者已經死去的人一個訊息,而且也是給那些已經出生的人一個訊息;在這一刻,活著和死亡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持續的。
上面這段話的要點是,我們把生存或者死亡看做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而不是分離的、不可捉摸的兩部分。也就是說,當我們活著的時候我們也是處於即將死亡的過程中。當我們過多地關注怎樣生存而很少注意怎樣死亡時,當死亡來臨的那一天,我們會因完全沒有準備好而恐懼死亡。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會犯錯誤。但是,讓我們用一種相對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學會了怎樣才能死得其所,也就學會了怎樣才會生得有意義,這不僅對於那些老年人或者得絕症的病人有幫助,對於年輕人和健康人也同樣是有益的。學習死亡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失去生存意志,恰恰相反,學習怎樣死亡可以真正地使生命充實和有意義。所以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就要坦然地放棄生命,因為我們的生命已經很充實了。
這就是說,我們為死亡做準備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很多人認為,死亡是可怕的、恐懼的,因為他們認為生命本身才是最有價值的。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可能為了生存而不惜一切代價。他們似乎被一種盲目的生存意志驅使著,使他們的幸福生活有了狹隘的意義。但是就像公元2 世紀時懷疑論的集大成者塞克斯都。恩披裡柯(Sextus Empiricus )說的那樣;“死亡不應該被認為是一件可怕的自然事件,就像不能把生存看做是一件自然的好事一樣”。我們之所以懼怕死亡,那是因為我們認為活著是最有價值的。反對墮胎、安樂死和極刑等的主要的倫理論證都基於一條原則:生命是最可貴的。然而如果這條原則被濫用,有時它可能會成為我們意識到死亡的阻礙。例如,在現代醫學中,就因為我們堅信這條原則,當得絕症的人遭受痛苦的時候,我們仍然願意去做那些可以延續他們生命的事情,即使我們知道這樣做雖然延續了他們的生命,但也加重了他們的痛苦。
相反,如果我們對死亡有一個更加寬容的態度,接受它、還原它本來的樣子,我們就不應該盲目地接受這條原則,而不假思索地應用到任意的情況下。我們不應該不惜一切代價去強留生命。脫離了純粹的生存意志,這種開放的態度可以使我們把生命和死亡看做世界上的偶然或者神秘事件。對這些事件慶祝而不是給予憐憫。這種態度由莊子(由於他妻子的死亡)做出了最好的總結: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