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 (第3/4頁)
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揮權拿到美國人的手中,否則就讓中國戰區保持不死不活的狀態。
當然不能說馬歇爾這種“應付”中國戰區的態度,完全是出於個人偏見,他也有一些作戰後勤與國家利益上的考量。因為當時美國要想援助中國,必須經過一萬七千公里的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補給線,從印度的港口,以火車轉運到印度東部,然後沿駝峰稜線飛越喜馬拉雅山,進入中國。這條運輸線,經過半個地球與跨越幾個歷史時代的地區,因此複雜的程度可以說是難以想象,平均美國每供應中國一噸的物資,在運輸的道路上,就要消耗十八噸的物資。
這是作戰歷史上,後勤補給線最不經濟的記錄,因此馬歇爾認為,這種方式將補給品來武裝中國作戰,實在划不來,不如將物資另作他用。同時馬歇爾是一位傳統的陸軍將領,對於空權與空運的能力,所知有限,對於中國軍隊的多個世紀混合的作戰方式,更是聞所未聞,所以總是認為中國軍隊內幕重重,不堪聞問。由於馬歇爾認為空軍只是作戰與後勤上配合的角色,所以中國軍隊無法以有限的空軍支援與空運後勤,就能發揮戰略上擊敗日軍的能力。因此他認為在盟國沒有完成反攻緬甸,打通滇緬公路的交通之前,任何大量援助中國的計劃,都是完全不合實際的做法。
31。6 悲劇的誕生,史迪威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
原先華府屬意由一次世界大戰的猛將段瀾(Hugh Drum)中將,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但是段瀾發現馬歇爾的“敷衍”中國戰區的政策,與自己希望大量援助與武裝中國,並且在中國戰區建立強大打擊軍力的政策不符,當然就不肯出任這個搞權謀多於戰略規劃的工作。這時馬歇爾推薦自己的親信史迪威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其基本的著眼點,就是史迪威是一個意志與成見都極其強的“中國通”,他絕對不會改變的特點,是對於蔣介石的反感以及對中國人的輕蔑,這正是馬歇爾的人選所必須具備的條件。由史迪威把蔣介石纏住,不讓中國戰區的實情傳達到盟國的決策階層,這樣就可以為“中國最後”的戰略方針,得到最佳情報的支援。
史迪威本身並無統兵作戰的經歷與能力,只在中國擔任過長期的軍事外交工作。他對於中國的內戰與派系鬥爭,有著政客般的高度個人興趣,他對於蔣介石能夠擊敗群雄,取得中國最高領導人的地位,一直有著極大的成見與負面的評價。當中日全面戰爭爆發之後,史迪威就是一直散播中國抗日“無望論”的西方軍事專家,假如依照史迪威權威的預測,中國早就該向日本投降十次了。但是中國卻能在蔣介石領導之下,單獨抵抗日軍五年,因而讓史迪威的中國軍事權威專家之名譽掃地。此次他能夠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當然有機會讓蔣介石背腹受敵,並且運用影響力,扶植自己看好的軍方將領如馮玉祥、李宗仁與白崇禧等人,希望這些人有朝一日可以在中國當權。
原先史迪威在中國多年來,就與左傾的美國人物史諾(Edgar Snow)等人相熟,對中國的赤化與左傾的勢力,有著極大的同情與支援。他就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之後,身邊的主要政治顧問,如美國駐華使館的秘書戴維思(John Davies)與謝偉志(John Service)等人,全都是左傾的政治狂熱人物,積極企圖協助中國全面赤化,他們與延安的八路軍代表,有經常的接觸,因此他們對於中國戰區的民情與政局的報告,全都採用延安觀點,主要的目的,在於醜化、分化與弱化中國戰區與國民政府的抗日事實,並且極力創造與加深中國戰區內部的矛盾。因此他們的報告,對於中國戰區極端的不利,他們對於史迪威的影響極深,其中謝偉志還因為向延安洩漏美國的機密檔案,最後在一九四五年遭到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調查審訊。
在馬歇爾與美國陸軍部(Department of War)部長史丁生(Henry Stimson)的支援下,史迪威是抱著開始時先“監督”蔣介石,最終掌控中國戰區指揮權運作的使命而來。一九四二年三月八日,史迪威就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就註定了緊接的將帥嚴重失和,以及中、美爭議不斷的悲劇。當時史迪威具有“雙重身份”的安排,在形式上,史迪威是蔣介石的中國戰區參謀長,需要服從蔣介石的指揮,但是史氏又指揮所有在中國的美軍,掌控了所有美援裝備的申請與分配,以及負責在緬甸的作戰指揮。因此它可以代表美國政府的立場,與蔣介石較量、周旋。
因此史迪威一直自認他實際上是美國派在中國的“監軍”,隨時向美國政府秘密報告蔣介石與中國內部的所有情報,動輒使用美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