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 (第2/4頁)
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可恥的一個條約,因為這個不公義的陰謀秘密協定,完全違背了參與反法西斯作戰的二十六國所支援之大西洋憲章的精神,就是“沒有經過參戰國家人民的同意,不得變更國家固有的疆界“ 的明確主張。雅爾達密約清楚地表明,在國際社會中,強權的力量仍然大於正義,中國雖然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提供了極重要的貢獻,但是由於本身的國力耗損最大,於是以弱國的身份,因而遭到盟國無情的踐踏。
37。8 悲劇的發生與歷史的代價
由於中國東北的資源豐富,以及戰略地位重要,特別是旅順是天然的不凍港,所以,蔣介石早就擔心國際強權,會對中國東北採取不利的行動,而造成新危機的可能發生,所以在開羅會議中,兩次向羅斯福總統提到有關渤海的戰略地位,及中國願意開放旅順軍港給美軍使用,以免再有強權打這個港口的主意。可惜美國沒有這種遠略。丘吉爾雖然也看出斯大林的野心,但是由於羅斯福要把蘇聯當成平等夥伴來交往,因此不願與英國一同合作,防止赤色法西斯的強權興起。對缺乏歷史深度的羅斯福而言,美國最高的戰略方針,只是尋求眼前的解決方案,能夠最快與最少損失的情況下,結束二次世界大戰。他眼見蘇聯軍力強大,因此就千方百計拉攏蘇聯參加對日戰爭。而英國也有其私心,希望能夠設法破壞中國的統一與復興,同時擴張蘇聯的權力,來壓制美國的勢力。當然還有要讓蘇聯強佔旅順,英國才有理由繼續強佔香港。美國在歐戰結束之時,也發現蘇聯在德國與東歐的擴張野心,美蘇軍方几度幾乎要在歐洲發生衝突,造成美國總統杜魯門對於蘇聯極大的不滿。東歐各國淪為蘇聯的勢力範圍,是木已成舟難以挽回,但是美國應該可以及時在東亞,協助中國,來化解雅爾達密約所帶來的東亞危機。假如美國政府當時能夠及時醒悟,優先、迅速地加強對中國的軍力與經濟的援助,延後甚至不要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攻擊(只要繼續空中封鎖日本就足夠了),讓日本能夠將最後的力量,往北方收縮,也同步地將中國的力量往北方擴張。假如杜魯門真的是一位有膽識與遠見(當然他都不是)的總統,決心要扭轉蘇聯勢力的擴張,應該在一九四五年四月,下令美軍停止進攻琉球群島,而將太平洋美軍主力部隊,改在越南與華南之間登陸,與中國的反攻西南的部隊會師。這樣中美兩軍很輕易地就可以打通河內、湛江甚至廣州、九龍的港口,建立中國華南直接的聯絡線,這個聯絡線的海運能量是駝峰空運的百倍以上,中國立刻就由海運得到大量的軍事裝備與補給,而讓華軍的戰力迅速的增強。同時讓重慶與日軍的中國派遣軍司令部聯絡(從一九四五年二月開始,南京與重慶之間的中國與日軍,就有直接聯絡的電臺),清楚告知日軍,蘇聯的大軍即將攻擊關東軍,假如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被蘇聯攻佔,那麼在中國境內的日軍,根本就連困獸之鬥都無法進行了。因此給他們一個將功贖罪的機會,立刻將日本在中國戰區的大軍全部北調,與關東軍聯手,進行對蘇聯紅軍作戰的準備,同時盟軍飛機停止攻擊在中國戰區北調的日軍。這樣蘇聯的部隊當然就要面對日軍主力部隊的抵抗,說不定蘇聯就會延後對日軍的作戰時間。
在肅清華南與華中後撤的日軍陣地之後,中、美大軍可以繼續北上,直接攻到長城一帶,這時蘇聯軍隊可能還沒有參加對日作戰,或是日蘇才剛剛開始在進行苦戰。這時美國可以公佈準備要動用原子彈的最後通牒,日本在這種危機狀況下,早已失去作戰意志,投降是已經是必然的結果。這樣中國有了強大的部隊,直接可以越過長城,進入東北與內蒙古,那麼赤色法西斯也就不可能強迫中國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更不會有日後中國內戰、韓戰與越戰的重大犧牲了。在猛烈打擊敵軍、迅速結束日本抵抗、減少盟軍傷亡的戰略前提下,使用原子彈轟炸日本,應是一個可以接受的作戰決定。但若是從當時歷史的全域性眼光來衡量,杜魯門決定使用核子武器轟炸日本,則是犯下政略的大錯誤。因為日本投降在即(杜魯門等美國決策階層已經知道這個事實),蘇聯準備大軍掠奪中國,中國本身尚未完成勝利與接收的準備,美國投擲原子彈,只給蘇聯增加機會,與給中國產生混亂而已。並不是如通俗歷史所說,原子彈是迫使日本決定投降的主要原因(日本已經決定投降,但是找到最糟糕的中間人,斯大林來傳話)。
因為早在一九四四年八月,小磯國昭奉命組閣,日本已經有意以和談方式解決二次世界大戰。當時小磯集中力量,企圖解決中國事變,但失敗而下臺。一九四五年四月,由鈴木貫太郎出任日本首相,日本更是願意以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