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 (第3/4頁)
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爭盡了最大的貢獻與努力,但在戰勝之後,卻要喪失領土、主權。
三、中國一直堅持東北是其不可分割的領土,才對日抗戰到底(蔣介石多次拒絕日本企圖保留 “滿洲國“的和談條件),中國人所爭得就是國家的尊嚴與主權的完整。如今英、美又要強迫中國在對日作戰十四年後,把帝俄與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享有的一切特權再給蘇俄。中國如果應該接受這樣的屈辱,那她根本就不必犧牲一切來打抗日戰爭了。天底下哪有這種戰勝國的下場?而中國之所以會遭到出賣,主要原因是,不但中國當時是一個弱國,也因為中國未來有可能成為強國。國際強權當然要設法利用中國因為抗戰而拼得元氣大傷、無力反抗的機會,趕快先把她壓制下去再說。
中國在同盟國之中,得到援助的順序永遠是排在末尾,因此真正所得到的軍援極少。但是中國為了反法西斯戰爭犧牲付出得太大,使得她成為一個被戰火蹂躪、對外交通被封鎖的弱國。而一個弱國是沒有資格在國際強權的利益分配之中,有任何維護自己權益之機會的。不過矛盾的是,中國經過戰爭的洗禮,舊有的政治、軍事、經濟與社會結構,都有了極大的變化,假如中國從此同舟共濟,團結復興,那麼中國將會成為亞洲影響力最大的國家。這樣會嚴重的危及到蘇聯與英國的帝國主義利益,所以英蘇兩國當然要設法的打壓中國。
斯大林在雅爾達會議中,可以說是大獲全勝,蘇聯從戰前被西方國家完全孤立的地位,到戰後可以左右逢源,支配東歐與東亞的所有戰略利益,成為戰爭最大的收益人。藉著反法西斯戰爭,蘇聯的國勢的擴張,得到無法想象的大幅進展。英國為了維護自己殘破的殖民帝國利益,而犧牲了國際正義;美國則是為了提早結束戰爭的眼前利益,而出賣了中國。但歷史仍有公平的一面:英國只為其殖民帝國延長不到二十年的壽命;美國則為亞洲冷戰的衝突,參加了韓戰與越戰,付出極高的生命與財產的代價;就連蘇聯也只是昌盛一時,在四十五年之後,整個赤色帝國土崩瓦解,人民現今過著乞討國際社會援助的悲慘歲月。
37。3 美國鑄成歷史大錯
雅爾達密約的簽定,事實上,得助於美國國務院與軍方單位裡親共勢力的影響很大。國務院拒絕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參與其會,也未曾通知美軍在太平洋的將領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與尼米茲(Chester Nimitz)。因此雅爾達密約邀請蘇聯參戰,就等於是開出空白支票,做為給蘇聯在遠東參戰的代價(不過首先付帳的卻是中國而非美國)。會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只通知國會,雅爾達對於歐洲部分的協議,而隱瞞了蘇聯參加對日作戰代價的密約。當在一九四五年三月,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聽到這份密約相關的傳聞之時,曾經親自晉見羅斯福求證。當時濱臨死亡的羅斯福總統,竟已經“記不清楚“ 這份密約的主要內容與可能的影響,於是羅斯福將密約的備忘錄,交給赫爾利大使研究。當赫爾利提出報告,力陳這份密約的不當之時,才讓羅斯福感到大驚失色,而發現這份密約已經犯下大錯。美國如何能夠背棄大西洋憲章的原則與精神,充當蘇聯的“打手“,強迫中國接受有損領土與主權的侵略行為?假如蘇聯的野心更大,那麼美國不是平白地將赤化亞洲的機會,奉送給蘇聯?
因此羅斯福要求赫爾利設法進行補救。赫氏奉命後,想先說服丘吉爾修改立場,希望英國能夠放棄對香港的佔領,以迫使蘇聯放棄控制旅順、大連,但是被丘吉爾一口回絕。赫爾利在前往莫斯科途中,羅斯福在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二日病故,由副總統杜魯門繼任。赫爾利見到了斯大林與蘇外長莫洛托夫,他們一再向赫爾利保證,蘇聯純粹是為了打擊日本才會進兵中國東北,蘇聯絕對支援美國的對華政策,尊重蔣介石的領導,願意幫助中國的統一與復興。對日作戰所要索取的代價,是要對蘇聯人民有個交代而已。
由於杜魯門在繼任總統之前,對於美國在發展核子武器或是雅爾達密約的簽訂,都是被排斥在決策圈外,所以他是完全不知情。因此赫爾利特別要求杜魯門總統,能否重新考慮雅爾達密約,對於亞洲全域性所造成的嚴重問題。因為這個密約,不但是影響戰後東亞的國際戰略平衡,更是會妨礙美、中的國家利益,同時更是違背了大西洋憲章與美國立國精神的做法。但是杜魯門卻非常堅持美國必須徹底執行雅爾達密約。
一九四五年五月二十八日,杜魯門派出特使霍浦金斯(Harry Hopkins)訪問莫斯科,商討蘇聯對日作戰的時間,以及探尋蘇聯對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