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個種植園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奴隸主決定給奴隸自由,但是奴隸集體請願保留自己的奴隸身份。中國也有性質類似的事情發生:改革開放後,在結束了普遍的貧窮狀態,一部分男性又有了供養妻子的能力之後,有一批職業女性自願回家做專職太太。按照這兩個事例的邏輯,平等似乎並不是人們普遍要求的和不可或缺的。那麼人類為什麼要追求性別平等呢?原因很簡單:就像有一些奴隸不願意做奴隸一樣,有一些女人不願意忍受與男人不平等的關係。至於她們為什麼不願意忍受,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些人認為不平等會壓抑下等人的潛能,使上等人腐敗;有些人是因為不願意在利益上處於不利地位;還有些人僅僅因為不喜歡不平等的感覺,認為它是對人格尊嚴的傷害。 社會物質條件和生產關係的改變已經使性別不平等成為不必要的、過時的制度和觀念。因此出現了對傳統社會性別觀念和男權制的批判。性別平等是一個無人能夠阻擋的大趨勢。所有想扭轉這個趨勢的人都顯得愚昧可笑,而且勢單力薄。    
二、男權制的定義(1)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大多數文化都形成了男權制,並持續了數千年之久,只有少數例外,例子有人類學家米德所研究的一些島國和蔡華研究的我國雲南省的摩梭文化。因此,可以斷言,男權制是一個跨文化的現象。 儘管女性主義理論千差萬別,但是在一點上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男權制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永恆的,它有人為建構的成分,而且是可以改變的。其實,在最近100年間,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這一改變與女性主義理論家、實踐家的努力有關,是風起雲湧的女性運動的直接後果。 男權制在西方學術話語中被稱為父權制(patriarchy),原因大約在於從詞根上講男權制與父系的(patrilineal)、男性家長(patriarch)同源,相對於母系的(matrilineal)、女性家長(matriarch),表示一種男性佔據統治地位的兩性不平等的制度。但是從眾多的關於父權制的定義來看,父權制與男權制完全重疊,應當可以通假,視為同義詞。 下面我們看一組關於男權制(父權制)的定義: ——男權制就是將男性身體和生活模式視為正式和理想的社會組織形式。(Battersby;10) ——這是一個系統的、結構化的、不公正的男性統治女性的制度。男權制包括這樣一些制度(如政策、實踐、地位、機構、角色和期望)和行為,它們為男性授予特權(較高的身份、價值和特權)。這些制度和行為構成了性別主義的概念框架,後者反過來維護前者,將前者合理化。男權制的核心是對男性特權和權力的維護和將其合理化。(Hatfield; 34) ——長期以來最令人驚異的一個事實是,作為女性的對立面,男性的活動總是被當作絕對重要的,文化體系對男性的角色和活動賦予了絕對的權威和價值。(Lugo; et al。; 19) ——男權制:一個社會由男性統治,是認同男性的,男性中心的,這個社會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壓迫女性。(Johnson; 5) ——男權制(父權制)又稱男性中心主義(androcentrism)。所謂男性中心是指:注意的中心在於男性及其活動。(Johnson; 6) 概括地說,男權制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男性統治:在一個社會中,無論在政治、經濟、法律、宗教、教育、軍事、家庭領域中,所有權威的位置都保留給男性。用男性的標準評價女性,而不是相反。例如,想象一下在報紙上出現對總統的這樣一句評價:我想知道他是否能夠像女性那樣做個好總統。所有人都會覺得匪夷所思,根本沒有人會這樣說話的。與此同時,在報紙上對一位女性總統競選人做這樣的評價(我想知道她是否能夠像男性那樣做個好總統)卻顯得那麼“自然而然”,司空見慣。這就表明,男尊女卑已經是一個深入人心的既定事實,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直到你把一個常見的陳述中的男性換成女性,才能發現日常生活邏輯的觸目驚心的荒謬。 男權制強調男性統治的自然基礎,認為男女的差別是自然的,因此男性的統治也是自然的。男權制是一個控制女性的性別結構。男性對資源的控制限制了女性的選擇。 第二,男性認同:核心文化觀念關於什麼是好的、值得嚮往的、值得追求的或正常的,總是同男性和男性氣質理想聯絡在一起的。例如,用“男人”的“他”代表兩性都在內的人類;男人在前臺,女人是背景,使女性邊緣化,把女性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