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積極防禦”。這種表述與我們的軍事文化有一定的關係,我們習慣於說的和做的要有模糊性。 從軍事上來講,就兩種基本態勢,一個是進攻,一個是防禦,防禦就不是進攻,這兩個是排斥的。“積極防禦”就不是單一的態勢,積極防禦是攻勢防禦,是透過戰役、戰術的進攻實現防禦目的。外國人聽不明白,能看懂。他們說,你們中國人一般不主動打別人,真需要了,幹就幹了。� 王湘穗:蘭德公司為分析我們對臺灣動武的可能性搞過一個報告;把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使用武力的情況進行了認真研究;得出了一些結論;說中國以往在使用武力時;多按東方式的戰略思維思考;重長遠而不太計較一時得失;所以國外分析家很難從利害得失上判斷中國會不會動武,但現在似乎越來越看得清楚了。其實保持戰略的模糊性和繼承以往“四兩撥千金”的勇氣與技巧也是一筆戰略財富;一筆無形資產;別輕易扔了。� 喬良:首先是一個國家要有大戰略,摸著石頭過河,過了20年,達到今天這般光景,相當不易,但這不等於你有大戰略。所謂大戰略,是你在整個世界格局中對自己的總體設計,以什麼為目標?以誰為對手?取什麼態勢?謀什麼利益以及如何實現?這是大戰略。 有了大戰略以後,軍事戰略才會相應產生,有了軍事戰略,才會有軍隊發展戰略。軍隊的發展戰略必須適應經濟發展戰略。你的軍事目標,不能高到你的國力都達不到,或者說承受不起,這樣的目標制訂了也是白搭,因為無法實現。以航母為例,在很長一段時期裡,中國經濟沒有一種張勢,對資源能源的需要也基本處於自給自足狀態,要航母幹什麼?但現在不同了,正如曉寧說的,如果可控核聚變不能解決,那麼石油就繼續是你的要害,繼續會卡你的脖子。我們倆雖說都是非航母派,在很長時間裡,我們都認同美國戰略評估司司長馬歇爾的看法,認為航母是“活棺材”,是高價目標。但為什麼即使這樣,美國也絕不肯放棄,仍然保持了12艘航母?就是因為它目前還能在美國的軍事霸權中發揮重要作用。打大國它沒試過,但打小國,打弱國,打表演賽,現在看來還是沒問題。所以說,我認為中國下一步,還是要在大戰略明確之後,才能提出相應的軍事戰略和軍事發展戰略。� 王建:談新戰國時代,不談中國軍事戰略肯定不好,軍事力量要與國家力量增長相適應。 � 李曉寧:海軍原來就是搞“近岸防禦”,到20世紀80年代變成“近海防禦”,什麼是“近海”,從《軍事大百科全書》看,中國近海是領海,是南海、東海、黃海、渤海,現在網上大講第一島鏈,講遠洋海軍,就是全看到了這種趨勢。� 喬良: 日本、韓國的軍事戰略比較接近,在制訂戰略時,一切只看實際需要,是否有利於國家安全和贏得軍事勝利,別的因素很少顧慮,“洋上殲敵”,跨出國門作戰,無所顧忌,為什麼呢?因為它本身都是半島國家,三面環海,在領海之內殲敵沒有意義,弄不好就把戰火引上岸來,所以只能拒敵於大洋之上,而不能在家門口。非常實際,也非常實用。它的國家和軍隊在性質上與我們很不一樣。� 王建:我們戰略資源的獲得,俄羅斯是靠不住的,遠東的原油和中亞的原油,不要打太多的主意,應該是中東原油,第二個資源方向是澳大利亞,工業化沒有鋼鐵是不行的。兩個資源指向就決定我們貿易通道的朝向,這個很簡單,兩個貿易通道,我們怎麼走?比如說陸上通道,就是石油通道,我們可以考慮走陸上,走陸上好處,避開了馬六甲海峽。東盟國家未來對中國來說不僅只是合作,也有競爭一面。對中東的石油不但是歐洲人在看,東亞國家、南亞國家都在看。印尼過去是石油出口大國,高的時候出口2億噸,現在是1億噸。印度變成進口大國,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現在是有油,將來人均收入提高了以後,進入汽車時代以後,也是沒有油出口。石油人家給你封鎖馬六甲海峽,你不傻眼?就得走陸路,陸上從哪兒過去?可以考慮從巴控克什米爾這個地方進入巴基斯坦,然後到印度洋,繞過馬六甲海峽。建立一個管子,把油引入中國,再到東亞。� 王湘穗: 這還是大戰略問題。現在看來,有能力保衛所有通道的,世界上就是美國一家,但東亞區的軍事力量至少要能護住自己的生命線。� 王建: 進入新戰國時代,戰爭與和平是相對的,區域性地區的戰爭摩擦是不斷的,每一大國,每一個力量極,都在控制其他力量極超過我的可能性,一定會透過各種各樣的辦法抑制你,我們爭取的朋友,一定是它的敵人,反過來也是如此。我們考慮問題的時候,首先還是要從實力和利益出發,實力強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