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右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力去憑空創造它。 偉人拿破崙曾經說過:“機會?機會是我創造的!”正如智者培根所說的:“一個聰明的人 ,不是發現機會,而是去創造機會。” 然而,到底什麼是機會?你真的知道嗎? 你可以試著用自己的理解和語言去描述一下它,就會發現這個從小就經常聽大人提起的詞, 大多數人卻無法用語言準確地表述它。最熟悉的詞兒,也許恰恰是最空洞和最陌生的。 實際上,不妨想一想,所謂“機會”其實就是他人或社會的需要。我們的父輩常常掛在口上 的“抓住機會”,實際上抓住的不是“機會”這樣一個無形的概念,而是抓住了實實在在的 社會或他人的需要。比如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大潮,很多人下海抓住了機會,發財致 富,實際上說的是這些人在當時抓住了因為時代變革所產生的社會性的需要,並透過自己的 種種努力來滿足了這種需要,從而實現了人生的跨越。 再比如說,某單位有一個出國的名額(注意,這實際上是一個需要),而某一個人抓住了這 個機會,實際上說的乃是這個人抓住了這個需要,從而實現了自己人生的轉折。 我們既然知道了機會的本質是什麼,那麼應該如何主動積極地去尋找機會呢?你要去尋找有 需要的人,因為無論是社會的需要還是一個單位的需要,它往往都是透過具體的一個個人體 現出來的。還是以那個出國名額的故事作為例子,說某人抓住了出國的機會,實際上是這個 人抓住了掌握具有分配這個出國名額權力的另外一個人的需要,並透過自己的努力,讓那個 人感到了滿意。當然具體的個人的需要可能是千差萬別的,可能是自私和卑鄙的,也可能是 完全出於對工作的權衡和考慮的,具體問題有賴於對具體環境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找工作也是如此。 知道了如何去尋找機會,那麼真正的高手,又是如何來創造機會的呢? 你知道比爾·蓋茨的發家故事嗎? 最初他的微軟公司可不像今天這樣龐大和赫赫有名,那真是一家微小而又不硬的小公司,最 初幾年,比爾·蓋茨和別人一樣,舉步維艱,幹得非常辛苦。一次,蓋茨受邀向“藍色巨人 ”IBM公司即將開發的新型個人電腦提交一份作業系統方案。事實是,微軟當時既沒有操 作系統,也沒有時間開發IBM所需的那種作業系統。但是蓋茨卻意識到巨大的機會到來了 ,他毫不猶豫地對IBM的負責人說:“是的,馬上!”(這兩個詞正是IBM所希望聽到 的。) 然後呢? 世界首富的思路確實是不同於常人的,蓋茨沒有挑燈夜戰,自己去編寫程式,來開發這樣的 系統——在規定的時限內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相反的,他開始尋找一家已經完成了開發 電腦作業系統這項複雜工作的公司,並最終以5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這套作業系統,它後來 成了大名鼎鼎的MS-DOS作業系統。在MS-DOS作業系統的基礎上,微軟後來才又 開發出了Windows作業系統,而今天,微軟的作業系統已經佔據了全世界90%的個 人電腦市場。可以說,那次機會,對蓋茨今後事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然而我深信,對於 具有像蓋茨這樣頭腦的人來說,即便他沒有抓住那次機會,他也依然會在日後創造出屬於自 己的巨大的機會來。 現在,讓我們分析一下蓋茨的發家史,他究竟是如何創造原本並不屬於自己的機會的呢?他 有哪些條件? 首先,市場出現了巨大的需要。IBM開發出了新型個人電腦,但是那個機會本身並不直接 屬於蓋茨,因為蓋茨的微軟沒有這種產品。 第二,一定的財務運作能力。對於一家小公司來說,5萬美元也算是不太小的數字,當然高 手還可以透過借貸手段或利用付款方式的時間差。 第三,瞭解市場資訊和一定的市場運作能力。 第四,市場中實際上已經有了相應的產品,並且這種產品需要開啟市場。 在這四個條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個和第四個條件,即市場需要。其餘的條件雖然重要,但 是,都可以透過一定的方式來組織資源完成。蓋茨之所以能夠創造出原本並不屬於他的機會 ,實際上他是利用了市場中存在的資訊的不對稱和不均衡,透過扮演中間人的角色,聯結起 雙方的市場,從而實現自己的“無中生有”。但是蓋茨遠比一般的“倒爺”高明之處,在於 他沒有僅僅賺個差價,而是把生蛋的母雞也抱回了自己的家。 事實上,透過蓋茨的故事我們發現,創造機會的前提,首先依然是要先尋找到機會(需要) ,而無論是尋找機會,把握機會,還是創造機會,最重要的永遠都是社會和他人的需要。所 謂創造機會,實際上就是透過創造性的工作來滿足社會或個人的需要。&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