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的滑翔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影壁的,就可看到壁面前後各有九條形態各異的龍,它們體態矯健,龍爪雄勁,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似奔騰在雲霧波濤之中。這就是有名的“九龍壁”。看了九龍壁,心裡多少會有點“龍”的概念。我國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龍”字。字有繁簡四體,從龍字的繁體來看,象是一種頭有角、大口、紋身、婉曲的動物;另有簡體字三種,也表現了口大、身曲的形象。《左傳》中有“深山大澤,實生龍蛇”之說。《出海經》中記載:“蛇身人面,發如赭,居於鐘山之下。”看來古代所指的龍是一種似蛇的動物。據《神農本草經》中,稱蜥蜴為石龍,稱蛇蛻為龍衣。可見,想象中的龍與蛇或晰錫,屬於同種的爬行動物。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龍的發展——龍的影響(一):中國龍文化,上下8000年,源遠而流長。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
詩歌是我國文學中出現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詩歌集《詩經》中,就已有關於龍的描述:“龍旗十乘”、“龍旗陽陽”,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動中,繪有龍紋的旗幟迎風獵獵的神聖莊嚴場面。在春秋戰國時興起的楚辭中,龍也是詩人幻想詠頌的物件。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膾炙人口的《離騷》中,以熱情真摯的語句、豐彤薈蔚的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