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的滑翔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龍王的出現。《封神演義》又叫《封神榜》,是明朝中葉至晚葉時期,由許仲琳編定,亦有一說法是由揚州道教思想家陸西星所改作。
《封神演義》是以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故事為主幹,描述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創龍傳》中,田中芳樹多番提及到四海龍王奉天帝的命令,協助周朝討伐商紂,而且在《封神演義》中亦的而且確有龍王的出場。但在《封神演義》中,四海龍王在周武伐紂的戰爭中並沒有擔當任何重要角色。事實上就如《創龍傳》中竜堂始所言,在任何文學作品和典籍中,並沒有提及過四海龍王曾參與周武革命的戰爭。龍王在《封神演義》中的角色,差不多跟在《西遊記》中一樣,變成了配角、丑角。
在《封神榜》中,哪吒扮演了孫悟空在《西遊記》中的角色。頑劣的哪吒不知自己身上帶著的肚兜和腕鐲是仙人的寶貝,在九河灣洗澡時將肚兜放在水中,做成了東海震動,連水晶宮也震動起來。東海龍王敖廣(亦有一說法稱敖光)派人調查,但派去的人卻被頑劣的哪吒以寶貝打死了。敖廣再派自己的三太子調查,但三太子也一樣被哪吒所殺,更被哪吒剝皮抽筋。最後敖光向哪吒父親李靖大興問罪,並聲言要向天帝奏告。哪吒心裡不服氣,追回在路上的敖廣揍了一頓。最後四海龍王向天帝上奏此事,抓著了李靖一家解上天庭審判。而且聲稱要大水淹城;這時哪吒一人擔當過錯,剖腹剜腸、剔骨肉還父母,這才平息了此事。最後哪吒在師傅太乙真人的幫助下復活,並擔當了武王伐紂戰爭中的先鋒。在這以後,在《封神演義》中便沒再提到龍王。由此可見,四海龍王協助周朝討伐商紂的說法,確實純粹是文學的創作,並無確切的神話和傳說的背景支援。
'編輯本段'龍王姓敖的原因
來歷就是民間神話傳說了。封神榜是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寫的。如果找書面資料;最早的就是哪吒鬧海了吧。正因為前人這樣說;所以後輩以敖為龍姓。
據史書記載,早在四、五千年前,人類處於氏族社會時,每一個氏族,都拜一種動物,如牛、馬、虎、鹿、蛇等,作為本氏族的標誌。後來,有個強大的氏族,把其他氏族都吞併了,就把各個氏族的動物標誌擠湊在一起,虛構出一個最兇猛的動物形象,這就是所謂“龍”的來歷。
“龍”在我國古代書籍中的記載,一向是眾說紛壇的《禮記·禮運篇》中就稱“‘龍、鱗、鳳、龜’,謂之四靈。”《說文》中說“龍”是鱗蟲之長,能細能巨,能長能短。《北大荒經》:“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謂之龍。”可見很早就把龍當作靈氣的神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龍有九似:頭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龍被想象成為一身具備各種動物之所長,成了一種神異之物。《疏引正義》說:“龍為歲星,歲星木也,木為青龍”;又說“天宮東方之星,盡為蒼龍之宿”。說龍王就是龍屬之王,對其眷屬而稱王也。所以《大雲請雨經》上說:“有一百八十五龍王,為興風致雨之神。”四海龍王,是小說《西遊記》上說的四個龍王,即東海敖廣、南海敖欽、北海敖順、西海敖閏。又說,龍王有九子,據《玉芝堂筆薈》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這是很有趣的神話。其九子的名字和特點愛好是:長子囚牛,生平好音樂,今胡琴頭刻獸是其遺像;次子睚眥,生平好殺,今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三子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四子蒲牢,生平好嗚,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五子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六子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頭上獅子頭是其遺像;八子蠻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其原文少一子的記載)。不過《升庵外集》也載有龍有九子的事,除與《玉芝堂筆薈》所載蒲牢、狴犴、睚眥三名相同者外,又說:“形似龜好負重,今為碑下龜躍是也;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脊獸頭是也;饕餮,好食,故立於鼎蓋;趴蝮,性好立,故立於橋往,金猊,形似獅,好煙火,故立於香爐;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首。”按《升庵外集》的記載,恰好為龍王九子。《三國演義》第二十—回也有一段龍的描寫,曹操和劉備談起龍的變化,曹操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這些文字無非是說,龍是一種世上沒有、人們看不見的異靈之物。
第四十一章:龍王資料(二)
龍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凡到北京參觀過北海北岸天王殿西那座彩色玻璃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