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智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座試驗性質的“小天橋”位於甘肅酒泉以北的戈壁荒漠內,和火箭研究所的試驗基地相距不遠。它是在1914年8月建成的,當月就開始進行運作試驗,專門配有一座發電廠為它提供電力。如果不算可以運作的衛星的話,先把物體打到軌道上去的應該航天電磁研究所而不是火箭研究所。在1914到1915年間,3309所就已經用他們那個千分之一比例的質量投射器打了多個物體到太空去了。
不過也只是普通的酬載而已,沒有打探測儀器上去。原因很簡單,“小天橋”的千分之一比例除了代表載荷重量只是千分之一外,加速度也是一千倍,大約是3000倍重力加速度(3000g),約持續0。3秒左右。目前還沒有什麼儀器能夠承受這樣大的加速度之後還能正常運作,於是也就只能發射些實心金屬塊之類的物品,用來測測彈道、燒蝕狀況與相關追蹤體系的完善程度,並研究改善高速飛行體的外型而已。
不過也就因為這樣,打上軌道的物體很快就落回大氣燒得乾乾淨淨,不會發出什麼訊號,因此也就不會被其他國家察覺。哪怕被各地的天文臺看到了,也不過以為是流星而已。
“小天橋”的大部分軌道是建在地下30米深,出口部分以小角度伸出地面40米高。最特別的是這條軌道是封閉式的,並且佈置了冷卻系統。在運作時裡面會抽成真空,實際上只是空氣極稀薄並不是絕對真空,這是為了防止載荷與空氣摩擦產生高溫損壞電磁軌道。
不過“小天橋”建成之後,3309所的進展就大大落後於3301所了。當3301所已經才策劃載人航天的時候,3309所在航天領域的工作幾乎還在原地踏步。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這裡面有幾個比較麻煩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正式版的通天橋太大了,哪怕是不考慮載人,只發射貨物上去,這軌道也要好一百多公里長。否則的話,除非是運實心金屬塊,換做儀器類的東西肯定會被巨大的加速度g力直接壓壞的,比如要送衛星之類的精密上天的話,就必須慢慢加速,把加速度控制在30g以內,這就需要130公里長的軌道。如果載人的話,這長度就得增加十倍。
文德嗣的“通天橋”最終完成版肯定就是要可以用來載人的,而且他還打算讓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也能用。所以這需要延長加速軌道,降低加速發射時的重力加速度,使之能夠達到一般人也能承受的地步。當然,加速度越低,則軌道就越長,建造成本自然越高。按照計劃,將客運型航天器勻加速度設定在2。75倍重力加速度(2。75g),此時需要的軌道長度即為是1486公里左右。加上前端的車站與檢修區,以及出口端的保護段,總長度即為1500公里。
這可是個不得了的大工程。當然,這只是“通天橋”的最終形態,它並不需要一步到位,修一段就可以用一段,就像鐵路一樣。長度不夠的時候用來運貨,夠了再來運人就好了。
第二個問題就是在哪裡修這個“通天橋”?這個東西可不是一點點大,那裡都擺得下,也不是什麼地方都能建的。在原時空的歷史上,這種載人版的質量投射器就是好幾個國家聯合修建的。沒辦法,一個國家的地盤不夠用,就算是大國,國土跨度足夠,但並不是什麼地方都合適。
除了這兩個大問題之外,還有就是諸如能源、超導材料、超級電容等若干小問題,這些東西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都是天大的難題,但是對於文德嗣來說,也只能算是小問題,這些東西的配方和生產工藝都是現成的資料,只要生產工藝升級到了,就馬上可以實現。
所以,一直等到俄國革命,收復了安西地區之後,文德嗣才啟動了正式版的“通天橋工程”。這條計劃中的通天橋起點位於哈薩克中部,總長度1500公里,出口在新疆與蒙古的交界,阿爾泰山脈中的一座山峰上,出口海拔高度為3120米<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另外,出於安全性和保密性,以及不影響地面的規劃,這個通天橋主體是在地下100到140米處,其涵洞直徑15米,也就相當於建立一條超長的地鐵。
這個工程從1919年4月正式開工,採用了多段施工法,中間一共設定了38個施工節點。到了1931年,坑道作業已經完成了大半。從1930年開始,從阿爾泰出口段200公里的電磁軌道系統敷設工程動工,到今年4月,這一段電磁軌道系統已經徹底完成,可以投入使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