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智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伯半島西南部主要的古代國家,首都噶爾諾(薩那)。
迪拜是一個很新的城市,雖然公元前3000年的銅器時代這裡便有人居住。但是真正的迪拜歷史是從1833年開始,阿爾馬克圖姆王族的酋長帶領800名族人,定居於迪拜河灣的辛大哈半島,宣佈脫離阿布扎比。在此之前,迪拜僅僅是阿布扎比的附屬國,受眾多的部落戰爭困擾。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馬克圖姆帶領族人積極發展起了貿易和船運等產業。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迪拜已經成為一座比較繁華的港口。
但是這裡還是太貧瘠了,除了沙漠就是海洋,在中國接手時,雖然這裡的貿易和航運發展得還可以,但是得益的也就馬克圖姆王族的那些權貴,以及控制這裡的英國公司。這裡在原時空的後世之所以成為土豪城,是因為開發出了石油,而這時候可沒石油,能出口的東西也就是珍珠。在中國接手的時候,這裡還是一個不大的港口城市,主要是珍珠出口為主。面對著一片貧瘠的沙漠與海洋,當地居民只能靠養駱駝和椰棗,以及打漁、採珍珠為生。
在中國接手之後,先是對這裡進行了大刀闊斧的社會制度革命,從財產到宗教。袁大頭的新管委以鐵血手段在這裡強制推行著中國的價值觀。原來的當地人要留下也可以,但必須移風易俗,文德嗣一向對所謂“多元化”嗤之以鼻,一個國家只需要也只能有一種文化,既然想當中國人,那就必須接受中華文化,融合到主體民族當中,也就是漢化,如果過了漢語四級六級就能成為準公民,如果再服完了兵役或透過了中華文化考試,就可以正式成為公民。另外就是宗教上改革,當地原有的激進和保守派別一律取締並強制改宗,除了採用脫胎於巴哈伊派的“東方啟示派”取而代之,還引進了佛道等中國本土宗教。
至於不肯好好民族融合的,那就請他“走你”,兩樣都不肯的,那就只有一條路——勞改。而且就算是當地人那些良民,也被袁大頭他們分散安置到了請他新領土。新管委對於當地原住民的安置原則就是,大部分都必須以小家庭為單位,分散遷徙到別的地方,反正就是一條,大多數當地人都不能留在當地<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當然,與當地人外遷同時進行的,就是把其他地方的人口遷移過來,主要是來自中國本土的移民,而且漢族的數量必須超過當地的三分之二以上。袁大頭認為,這種措施有利於民族融合。
不過在中國接手的時候,整個海灣郡(當時還叫海灣特區)的原住民數量也不多,從灣西(科威特)和灣東(馬斯喀特)這將近三十二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原住民總共都不到三十萬,平均下來每平方公里都不到一個人。無論是幹什麼,都比南洋和中亞那邊省事多了。
在經過二十年的發展之後,整個海灣郡的人口已經增加到了近二百萬,最重要的是,人口結構已經完全改變了,中國本土的移民在這裡佔了93%,還有6%是來自其他新領土的移民,當地原住民只有不到1%。換句話說,就是中國已經徹底的控制了這裡,整個海灣南部成為了“自古以來”的一部分了。
嗯,不是開玩笑,是真的“自古以來”。因為在從英國人手裡接過這裡沒多久,大頭他們就在這裡“挖”出來一堆中國古董。最久遠的是在迪拜城郊挖出了一箇中國式的城堡遺蹟,裡面發現了幾十件西周時代的青銅器和陶器,還有一個龜鈕金印,上面刻著“寔子之印”四個大篆。中國的專家說,這裡以前就是周朝一個諸侯的封地,封地名字叫“寔”,爵位是子爵,和楚國一個等級哦。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古城,所以迪拜就被改名為“寔安”了。
你問西周的中國人為什麼要跑那邊去圈地,這個我們就不知道了,反正古董都是真的,不信的話你們可以檢驗的,絕對是正宗的西周古董。至於古代文獻有沒有提到“寔子”?這個沒問題,文總手下的文史院那麼多文史大師可不是白養的,還有好多削尖腦殼想進來的野生大師,再說還有一大堆古董行的專家(含贗品專家),以及特考委的那幫老牌摸金校尉、發丘將軍、搬山道人、卸嶺力士呢。至於現代的化學家、建築設計師等專家更是不缺。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技術上的支援,都是毫無問題的。要古代文獻是吧?來啊,咱給他現寫一本,還是用刀筆在竹簡刻的哦,絕對的古色古香,比真的還真哦。
嗯,這麼讚的事情,當然不會只用在海灣地區,凡是中國得到的新領土,在接手不久之後,都會發掘出各式各樣的中國古董和遺蹟。基本上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