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漁利的戰爭挑撥者把我國捲入衝突中去。”'軍事科學院編:《斯大林軍事文集》,戰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215頁。'
按照這一中立自保的政策,1939年8月,蘇聯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慕尼黑的又一後果是進一步鼓勵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冒險。1938年10月21日,剛剛獲得蘇臺德地區的希特勒又為德國指定了新的擴張目標,他命令部隊準備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剩餘地區,並對立陶宛的默默爾地區提出領土要求。10月20日,德國外長向波蘭大使提出,把但澤歸還德國,並在波蘭領土上建立一個走廊,使但澤與東普魯士連結起來。
1939年3月16日,德軍開進捷克斯洛伐克,宣佈將《慕尼黑協定》中並不包括的捷克斯洛伐克領土併入德國。3月23日,希特勒親乘“德意志號”戰艦佔領了默默爾地區。4月3日,希特勒批准了入侵波蘭的《白色方案》。
4月7日,義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
德、意新一輪的擴張把英、法逼進了死衚衕,迫使它們不得不在三四月間先後對波蘭、羅馬尼亞、希臘、比利時、荷蘭、土耳其等國提供安全保證,形成了事實上的軍事聯盟。與此相對應,希特勒於4月28日宣佈廢除1935年的英德海軍協定和1934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又於5月22日與義大利簽訂了軍事同盟條約,結成了所謂“鋼鐵同盟”。至此,歐洲形成了兩大對立的政治、軍事集團。
1939年8月23日,德國在完成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避免東西兩線作戰的部署後,於1939年9月1日發動了侵略波蘭的戰爭。9月3日,英法兩國對德宣戰,歐洲戰爭正式爆發。
二、英美策劃遠東慕尼黑
自1938年起,急劇惡化的歐洲局勢對遠東的影響是巨大的。英美等西方國家雖然不甘心喪失自己在中國的既得權益,屢有抗議日本乃至有限援助中國抗戰的表示。但是實現對日妥協,卻是這一時期英美遠東政策的主流。
1938年9月的歐洲慕尼黑協定,鼓勵了日本在遠東的擴張。1938年11月3日,日本公然發表“東亞新秩序”的宣告,明確宣佈要以日本的“新秩序”取代英美為主的東亞舊秩序。
11月8日,外相有田八郎向美國大使表示,“今當東亞天地正展開新的形勢之際,仍以事變前適用的觀念乃至原則來衡量現在及將來的事態,不僅不能給解決當前問題帶來任何辦法,而且不能有助於確立東亞的持久和平。”
12月29日,有田又對外國記者團聲稱:“將來第三國在中國的經濟活動,應在三國(指“日滿華同盟”——著者)新體制的國際和經濟自主所能允許的必要限度內,且必須不享有政治特權。”'〔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3〉,朝雲新聞社,1975年版,第131頁。'
面對日本的新挑戰,英美等國面臨三種選擇:
其一,大力援助中國,積極介入中日戰爭,以實力對抗日本,保全自己的在華利益。但是,英美等國不願承擔與日本全面交惡的風險,尤其在歐洲危機的情況下,更擔心因此而削弱它們在歐洲的地位,促使日本加速靠攏德、意。
其二,與日本全面妥協,承認其擴張要求,以穩定遠東,集中力量於歐洲。
但是,這不僅意味著英美等國在華利益喪失殆盡,而且會危及其在整個亞太地區的根本利益和戰略地位,因此很難為英美所接受。既不願對抗,又不甘心放棄既得利益,於是就只能選擇第三種折衷的政策,即利用中國的抗戰來挫折日本的擴張鋒芒,使其知難而止,在合適的時機,以中國的利益為代價,換取日本讓步,實現雙方有條件的妥協,從而保全西方國家在華的基本利益。“東亞新秩序”出籠後,英美的反應強烈。1938年12月30日,美國對日本提交了措辭強硬的抗議,申明“門戶開放”原則不容某一方面片面取消,反對“新秩序的內容和條件。”'《美國對外關係檔案集(1938~1939)》,波士頓,1939年版,第246~251頁。'
英國繼美國之後,也於1939年1月14日照會日本,表示“既不接受,也不承認日本用武力在中國造成的局勢”。'《美國對外關係檔案集(1938~1939)》,波士頓,1939年版,第253頁。'
在頻繁交涉、抗議的同時,英美感到有必要對中國抗戰給予適當援助,以免因中國的崩潰而喪失制約日本的籌碼,才首次決定對華貸款。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