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民眾擁護的基礎之上去改造它和鞏固它;原來的中國政權已被敵人破壞了的,則在廣大民眾努力的基礎之上去恢復它。這個政權是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它應該團結一切人民的力量,向唯一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漢奸反動派作鬥爭。”'《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423~424頁。'
在敵後抗日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的工作,首先是從建立半政權性質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和群眾團體開始的。
隨著國民黨舊政權的分崩離析,華北、華中敵後許多地區一度陷入極端混亂的無政府狀態。為了動員、組織群眾和武裝群眾抗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推動下,各地紛紛建立以共產黨員和抗日愛國人士為骨幹的各種形式的半政權性質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和群眾團體,如晉東北、晉西北各縣和察、綏兩省以及冀西的某些縣份,成立了“中國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簡稱“動委會”),冀中各縣成立了“抗日救國會”,冀南地區成立了“民眾抗日救國會”,蘇南地區成立了鎮(江)句(容)溧(陽)金(壇)四縣抗敵總會以及江(寧)當(塗)句(容)溧(水)四縣抗戰總會等組織。這些都是在抗戰初期為適應戰爭環境而成立的,它們一時成為戰時動員、組織、武裝群眾和維持地方秩序的機關,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或者代替已經撤退或瓦解的國民黨舊政權,或者排除被摧毀的敵偽政權,而在當地實行減租減息、優待抗屬、停徵田賦、廢除苛捐雜稅以及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合理負擔等政策,實際上成為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的過渡性組織。這些組織的建立,在當時起到了推動抗戰的積極作用,但是,它們還不是健全的行政機構,不能行使政權的全部職能,不能有效地領導根據地人民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設。因此,隨著抗日根據地的開闢和發展,建立真正的抗日民主政權,已成為鞏固和發展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迫切任務。
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各地方組織與八路軍、新四軍各部隊緊密配合,積極進行了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的工作。
在晉察冀邊區,各縣政府除晉東北山西第1行政區主任兼五臺縣長宋劭文和盂縣縣長鬍仁奎(均系中共地下黨員)外,其餘原國民黨政府官員全部逃散。聶榮臻率八路軍第115師一部開闢了晉察冀根據地後,中共晉察冀臨時省委領導成立了“戰地總動員委員會”,在各縣成立了工、農、青、婦等群眾抗日團體,同時以山西第1行政區主任來勁文和動委會的名義,向各縣委派縣長,建立了39個具政府(含冀中己開闢地區)。為了建立集中、統一領導的抗日政府,支援八路軍抗戰,保衛根據地,根據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召開了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用民主選舉的方法產生了晉察冀邊區政府——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後經閻錫山轉呈國民政府行政院和軍事委員會,1938年1月31日,正式批准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並任命了各委員。邊區政府的成立,宣告了第一個敵後抗日民主政權的誕生。這對於鞏固和擴大根據地、堅持敵後抗戰有著深遠的影響,對於其他敵後根據地起到了榜樣的作用。
邊區政府成立後,立即宣佈取消半政權性質的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由邊區行政委員會統一委任縣長。在縣以下,設立區、村(鎮)公所。3月初,晉察冀邊區工人救國會、農民救國會、婦女救國會代表大會同時在阜平召開,分別選舉產生了各自的領導機關。到3月底,邊區各地“戰地總動員委員會”一類的組織全部結束,政權和群眾團體分開,各自建立起獨立的組織機構和工作系統。抗日民主政權自上而下建立起來。
在晉冀豫、冀魯豫邊區,基層政權的統一和最高政權的建立,經過了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
在晉東南,實際由中共領導的犧盟會有較大的力量。犧盟會作為山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特殊組織形式,在山西抗戰危急的關頭,經過閻錫山同意,不失時機地組織和發展新軍(抗敵決死隊),接收和改造各地政權,建立“犧盟縣政府”(又稱抗日縣政府)。對縣以下的村長則實行團結、教育、改造的方法,逐步撤換舊村長,由共產黨員或抗日積極分子擔任。到1939年初,晉東南的基層政權大部分進行了改造。改造後的縣政權,普遍成立了行政會議,吸收各界代表參加,擴大政權的民主性,密切政府與人民的聯絡,為民選政府準備了條件。晉東南各縣政府由山西省第3、第5專員公署領導,戎伍勝和薄一波分任公署專員。冀西各縣的抗日民主政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