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需量的40%,日本所需38種軍需物資有14種由東北供給,致使“在亞洲大陸地面部隊作戰的裝備物資補給,大部依賴滿洲的工業”。'《日本戰爭經濟的崩潰》,日本評論社,1950年版,第22頁。'
在華北地區,日本的經濟戰略是以華北之所有補東北之所無,或以華北之有餘而補東北之不足。1938年11月的御前會議制定《調整日華關係新方針》,強調在華北、蒙疆地區“以尋求日滿缺乏的資源(特別是地下資源)為重點”,在貿易領域“採取妥當的關稅制度和海關制度”使中國對日物資供應“趨於便利合理”,在農業領域要求由中國“栽培日本所需要的原料資源”。'《太平洋戰爭史》2,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233~234頁。'
同年成立“華北開發公司”,收編原“興中公司”等作為子公司,並增設龍煙鐵礦、華北鹽業、華北礬土礦業公司等,以經營煤、鐵、電力、交通等各行業的經濟殖民開發。
在華中地區,以原在上海等地的殖民企業為基礎,於1938年建立“華中振興公司”統籌對該地區的經濟掠奪,該公司到1941年又發展附屬公司13個,控制華中地區的水產、蠶絲、煤、鐵、電力各業的生產和銷售。並由1940年正式建立的汪偽政權加以配合,除各類殖民生產,還直接實施對廣大民眾的巧取豪奪。如捐款一項,1942年發動“獻金運動”就有什麼“國防獻金”、“獻金購機”等各種名目,1943年後在汪政權之下建立“全國商業統制總會”和“全國物資統制委員會”等,強化對各種戰爭及生活物資的蒐括。江南一帶本為中國最富庶的“魚米之鄉”,但由於汪政權按日軍指令,全面推行戰時經濟體制,以“竭澤而漁”和”殺雞取卵”方式為日軍輸血打氣,連日方也承認,汪政權方面,由於戰爭與軍需的壓力,“疲憊逐漸達於極點”。'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4,商務印書館中譯本1948年版,第1302頁。'
日本對佔領區總體上的經濟政策是實現“日、滿、華經濟一體化”。日本對每一個傀儡政權的經濟要求均十分苛刻。1938年武漢會戰後由御前會議制定《調整日華新關係的方針》,規定“日滿華就資源的開發、關稅、貿易、航空、交通、通訊、氣象、測量等方面,簽訂必要的協定。”'〔日〕《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書》下,原書房,1969年版,第406頁。'
1940年11月13日,御前會議制定《中國事變處理要綱》,重申在經濟方面“中國須承認日本於前項地域開發,利用國防上所必需的資源”。'〔日〕《大本營陸軍部》〈2〉,朗雲新聞社,1983年版,第132頁。'
日本的經濟戰略囊括整個亞大地區,它以日本本土及中國的東北構成其“中心圈”,以中國其它地區和印度支那半島及南洋地區作為日本的“自給圈”,又以印度和澳洲作為“補給圈”,綜合而成為“大東亞共榮圈”。
1941年1月25日,統帥部制定《對華長期戰爭策略要領》,規定了一系列對華經濟掠奪目標,其中兩條為:
“(一)日軍在當地獨立生活的必要物資,及屬於物資動員範圍之物資,特別是對地下埋藏資源,帝國對華要求數額之全量應如數取得;
(二)在取得上述以外的一般物資時,只要治安情況等現地形勢許可,則避免透過壓力取得,而儘量尊重中國的習慣和原來的經濟組織,透過正常的經濟手段,圓滿且恰當地取得之。同時應避免過分壓迫民需,特別是食品資源,以資收欖民心,且便於我之長期取得。”'〔日〕堀場一雄:《中國事變戰爭指導史》,時事通訊社,1962年版,第530頁。'
日軍上述經濟政策與計劃,由於遭受佔領區抗戰力量的打擊。未能全部實現,但其在華軍隊的自給率在一個時期確有所提高:'〔日〕堀場一雄:《中國事變戰爭指導史》,時事通訊社,1962年版,第533頁。' 由自給率變化可見,實行殖民經濟掠奪,透過“以戰養戰”來運轉戰爭機器,或實現其駐軍現地自給,這種經濟戰略已經構成日本侵華戰爭指導的重要方面。
自給比例
年次人員 %馬匹 %
華東(中)華北華東(中)華北
193941362750
194075456655
194183558365
二、經濟掠奪
(一)對工礦、交通的掠奪和統制
“七·七”事變後,中國東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