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隊向江岸鑽隙突進,繼續襲攏敵人。
第5、第9戰區共50多個師統一於12月12日向當面日軍第11集團軍發動攻勢。
第5戰區第22集團軍第41軍第122師第364團在群眾協助下,經一夜激戰,攻佔日軍外圍據點擂鼓墩,繳獲野炮一門;第124師強攻滾山,前仆後繼,予敵重創,受到戰區長官部嘉獎。
第9戰區曾克復靖安及通山、陽新各附近據點。
此次冬季攻勢無論是作戰規模,還是軍隊的戰鬥意志均大大超出日軍意料。日軍戰史寫道:“到了12月12日四周敵人一齊向集團軍的所有正面出擊而來,其規模之大還是未曾有過的。而經過40天的時間一直到1月20日左右,兩軍仍然不見勝負。在此期間,我第一線部隊幾乎都成了一個個孤立的部隊,在敵重兵包圍中孤軍作戰,缺糧少彈,傷亡很大……“敵人的進攻意志極為頑強,其戰鬥力量不可輕視。在戰術上,鼓勵採取夜戰,隱蔽中接近和包圍我軍據點,善於利用工事和以手榴彈進行近戰。武器彈藥充足,補給能力也很強。”'〔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部:《中國事變陸軍作戰》〈3〉,朝雲新聞社,1983年版,第1O1頁。'
冬季攻勢給予日軍相當大的打擊。日軍竭力掩蓋其遭到的損失,但也不得不承認僅第11集團軍就傷亡約達8000人。
二、棗宜臺戰
(一)戰前概況
1940年5~6月,日軍進攻棗陽和宜昌地區,是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發動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攻勢。
早在1939年中國軍隊進行冬季攻勢的初期,日軍第11集團軍為改變被動局面就打算向宜昌方面進攻。冬季攻勢結束後,日軍立即準備實施報復性的反擊作戰。
1940年2月25日,第11集團軍制定了《會戰指導方針》,其作戰目的是:在漢水兩岸地區將敵第5戰區的主力擊敗,透過作戰的勝利,進一步削弱蔣軍,併為推動對華政治、謀略的進展做出貢獻。
4月7日,又確定了《第11集團軍作戰計劃大綱》,其作戰方針是:“自5月上旬開始神速地進行機動,首先在連線隨縣、襄陽一線以北地區,消滅敵第5戰區兵團之主力,接著將漢水右岸之敵壓縮在宜昌附近消滅之。”'〔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部:《中國事變陸軍作戰》〈3〉,朝雲新聞社,1983年版,第191頁。'
日軍認為,進攻宜昌,將沉重打擊第5戰區。宜昌離重慶僅約480公里,是重慶的門戶,攻佔宜昌,可以直接威脅重慶,有戰略價值,有利於“桐工作”的成功。
日軍第11集團軍投入棗宜作戰的部隊,有駐防江北的第3、第13、第39師,從江南調來的第40師、第6師他田支隊、第34師小川支隊、獨立混成第14旅、吉田支隊、臨時混成第101旅,以及集團軍直轄的坦克第7、第13團、野戰重炮兵第6旅。此外,中國派遣軍從第13集團軍派遣第5師倉橋支隊、第22師松井支隊,還有第3飛行團、中國方面艦隊第1分遣支艦隊、第2聯合航空隊、漢水支隊協同作戰。統由第11集團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中將指揮。
1940年3月中旬,第5戰區獲悉日軍將大舉進攻。3月24日,蔣介石致電李宗仁:日軍“約下月初、中旬,確有進攻荊沙宜昌之企圖”;並命令第31集團軍湯恩伯部“屆時由鄂北直出漢宜公路”,打擊西進日軍。'秦孝儀:《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一對日抗戰時期》第2編,作戰經過(2)。臺北1981年版,第453頁。'
4月17日,蔣介石提出“此次敵軍如果西犯,其目的決不在奪取宜昌與襄、樊,而在打擊我軍以後,使其可安全退守,此乃必然之勢,即使其有一部向襄河以西進攻,亦必佯動”。因而指示第5戰區從右集團河西部隊以及江防軍抽調部隊,東渡漢水參戰。'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下,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34~935頁。'
4月27日,第5戰區確定了《作戰指導計劃》,概要如下:
方針:戰區以一部取廣正面,分路挺進敵後方,積極施行襲擾,主力適當控制於後方,相機以先發制敵行動,於棗宜地區與敵決戰。
各兵團部署是:
江防軍司令郭懺,轄第26、第75、第94軍、第128師共10個師,於襄河、東荊河右岸陣地極力拒止敵渡河,爾後與右集團協力,在荊(門)當(陽)東南地區與敵決戰;
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