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覺醒的時代進行的;是大而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反對小而強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由國共兩黨領導的兩支軍隊,在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既有戰略配合又獨立自主地實施的戰爭。這些基本特點,決定了中國抗日戰爭的長期性、艱苦性、複雜性和勝利的必然性。中國共產黨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中日戰爭的特點,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指明瞭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道路。國民黨在抗戰初期也提出了“持久消耗戰略”,指望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單純和敵人拼消耗,消極地以空間換時間,以待國際形勢的有利變化,求得最後勝利。國共兩黨採取不同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對抗日戰爭的程序產生了完全不同的影響和效果。
在戰略防禦階段,面對日軍的大舉進攻,“國民黨政府的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的廣大官兵,在忻口、淞滬、徐州、武漢等戰役中,頑強抗擊,並取得了臺兒莊戰役的重大勝利。但由於國民黨最高當局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和消極防禦方針,造成了許多本來可以避免的損失。'《毛澤東選集》(合訂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38頁。'導致半壁山河迅速淪喪。儘管這佯,國民黨正面戰場仍是抗擊日軍戰略進攻的主戰場。在敵後戰場配合下,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分別挺進華北、華中敵後,開展游擊戰爭,開闢了廣闊的敵後戰場,建立了一大批敵後抗日根據地,對破壞敵戰略進攻,爭取相持階段的到來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武漢、廣州以後,再無力舉行戰略進攻,中國也需要積蓄力量,準備反攻,於是抗日戰爭便進入戰略相持階段。進入相持階段以後,日軍對國民黨當局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而將戰略重心轉向敵後戰場,妄圖撲滅人民游擊戰爭,達到其鞏固佔領區的目的。客觀上敵後戰場就被推上了主戰場的位置。敵後戰場軍民不畏強敵,主動挑起了主戰場的重擔。而國民黨卻隨著日軍戰略重點的轉移和誘降方針的影響,開始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
1939~1940年,日軍在加強敵後戰場兵力,重點進攻敵後根據地的同時,對正面戰場加緊誘降活動,並透過軍事進攻、戰略轟炸、封鎖沿海等手段,逼迫蔣介石步汪精衛的後塵,使國民黨正面戰場出現了危機。此時,國民黨一面對日軍的進攻進行防禦作戰,一面與日本秘密交涉,並開始製造反共磨擦和反共事變。面對當時的不利形勢,中國共產黨繼續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克服國民黨頑固派的投降、分裂和倒退的危險,維護了團結抗戰的局面。敵後戰場軍民廣泛開展游擊戰爭,並向日軍發起百團大戰,“將日軍主力吸引到自己周圍,挽救了國民黨戰場的危機,支援了長期的抗戰”。'《毛澤東選集》(合訂—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96頁。'
1941~1942年,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最困難的階段。日本在德、意法西斯橫掃西歐北非、閃擊蘇聯暫時得勢的刺激下,為了打破中國戰場的僵持局面,迫不及待地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在此前後,日軍為了解除南進的後顧之憂,並把中國佔領區變成它進行太平洋戰爭的戰略基地,遂集中2/3到3/4的在華兵力,對敵後戰場實行殘酷的“掃蕩”、“蠶食”、“清鄉”和“治安強化運動”,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和經濟封鎖,給敵後根據地帶來空前的災難。但是敵後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貫徹“十大政策”'十大政策:對敵鬥爭,精兵簡政,統一領導,擁政愛民,發展生產,整頓三風,審查干部,時事教育,三三制政權,減租減息。'和“敵進我進”方針,開展廣泛的群眾性的多種多樣的游擊戰,顯示了人民戰爭的強大威力,粉碎了敵人的進攻,渡過了難關,鞏固了根據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隨著世界反法西斯陣線的形成、中國戰區的建立和美英等國對中國援助的增加,中國戰場出現了新的轉機。但是國民黨未能加以利用,而是繼續儲存實力,依賴外援,坐待勝利,以便將來用於消滅在艱苦抗戰中發展起來的人民革命力量。因此,這段時間國民黨除派遣中國遠征軍赴緬直接協同盟軍作戰外,在正面戰場幾乎沒有什麼作為。從1943年起,敵後戰場開始進入恢復和再發展階段。八路軍於同年秋冬在華北敵後揭開了區域性反攻的序幕。與此同時,中國駐印軍也在緬北開始了反攻。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