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作者: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
宣告:本書由霸氣 書庫 (。。)自網路收集整理製作;僅供交流學習使用;版權歸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歡;請支援訂閱購買正版。
緒論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繼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之後的第二次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它既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解放戰爭,也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場抗日戰爭,經歷了一個由區域性抗戰到全國抗戰,由戰略防禦到戰略相持再到戰略反攻的過程。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中國各族各界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氣壯山河的鬥爭,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贏得了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譜寫了中華民族解放戰爭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的光輝篇章。
(一)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中發生的。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已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列寧指出:“帝國主義的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幾個大國都想爭奪霸權,即爭奪領土”。'《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0頁。'又指出:“‘世界霸權,是帝國主義政治的內容,而帝國主義政治的繼續便是帝國主義戰爭。”'《列寧軍事文集》,戰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289頁。'繼帝國主義爭奪霸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帝國主義國家立即開始了新的爭奪霸權的鬥爭。英、法、美、意、日等戰勝國,在戰爭造成的新的格局的基礎上,經過激烈鬥爭,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凡爾賽——華盛頓國際關係體系,實現了對全球利益的再分割。
但是,這個新的體系不僅沒有解決它們之間的固有矛盾,反而增加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各戰勝國之間的新矛盾。這種狀況,預示著新的國際衝突的不可避免。特別應當指出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一個社會主義蘇聯。這一劃時代的變化,打破了資本主義世界的一統天下,使帝國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成為國際關係的重要內容。
隨著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德、日、意等國的實力很快得到恢復或加強。它們要求重新劃分勢力範圍,成為英、法、美等國的對手,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重新尖銳起來。而1929~1933年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更加劇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爭奪,逐漸形成了以英、法、美為一方的“維持現狀派”和以德、日、意為另一方的“打破現狀派”。這兩個集團之間的爭奪愈演愈烈。為適應對外擴張爭霸的需要,德、日、意開始向法西斯道路邁進。它們既與蘇聯和被壓迫民族、周邊弱小國家為敵,也與其他西方大國為敵,甚至不惜透過戰爭手段改變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格局,企圖建立由它們主宰的世界新秩序。
日本早在明治中期,就形成了以中國為主要擴張目標的大陸政策。在明治維新以後的70多年內,日本曾發動和參加過14次對外侵略戰爭,其中有10次是對華侵略。經過甲午和日俄兩次戰爭,後進的日本不僅擠進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行列,而且取得了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優勢地位。日俄戰爭後,日本已發展成為一個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以武力奪取世界霸權的慾望更加強烈。為了獨霸中國,日本利用列強準備和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有利時機,扶植奉系軍閥張作霖,奪取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並利用袁世凱稱帝的機會,提出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隨著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日本法西斯勢力的崛起,日本的侵華活動更加猖獗。
1927年田中義一內閣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了《對華政策綱要》。其核心是首先把滿蒙從中國分離出去,然後以滿蒙為基地進一步向中國內地擴張。
會後田中給天皇的奏章中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侵略擴張綱領。從而把日本對外侵略的大陸政策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東方會議後,日本加快了實施新大陸政策的步伐,又兩次出兵山東,並相繼製造了濟南慘案和皇姑屯事件。特別是1930年席捲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波及到日本後,為了擺脫危機,日本更迫不及待地準備發動侵華戰爭,妄圖首先把中國東北變成它直接統治的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社會處在激烈的動盪之中。一方面,帝國主義列強透過分別支援各派新老軍閥,控制著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