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焦瑾璞指出:“我國金融業曾經經歷過先混業經營,再分業經營,目前總體上還是處於分業經營,下一步應該是綜合經營。”
如果不那麼咬文嚼字的話,一般可以理解:“混業經營”是一個法人同時經營多種業務;而綜合經營則是在不同法人之間,透過股權關係、戰略聯盟、市場銷售協議等形式,同時向客戶提供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種類金融業務的經營方式。
混業經營的爭議起源於它在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實踐。20世紀30年代以前,無論在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系國家,保險產品與服務基本上都能透過全能銀行提供。但是,1929年的金融業大崩潰和隨之發生的大約9 000家銀行的破產,導致對美國全能銀行模式的廣泛指責。為防止金融危機的交叉傳染,美國於1933年透過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將商業銀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進行嚴格分離。1934年的《證券交易法》、1940年的《投資公司法》、1968年的《威廉斯法》
等法律相繼出臺,進一步加強了關於銀行業與證券業之間分業經營的規制,併為日本等其他國家所仿效。保險業受此影響,產險與壽險也實行了分業經營。
20世紀80年代,金融創新開始成為歐洲國家金融市場的潮流,因為新技術的採用,這種潮流又得以強化。長期實行的金融企業分業經營、分業規制政策,在金融創新的發展浪潮衝擊之下,發生了鬆動。
歐洲一些國家開始採用全能銀行模式,在規模效益與競爭成本方面佔有了一定的優勢。與此同時,美國金融業在國際競爭中逐漸處於不利地位。
集團化之路(3)
為提高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競爭力,美國政府實行了多年之久的嚴格分業經營制度開始冰解鬆動,默許甚至鼓勵金融機構的互相滲透。
20世紀90年代以後,國際金融規制逐步放鬆,金融業界的併購風起雲湧。在這種背景下,為促進金融業的有效競爭,增強本國金融機構與陽光基業。
。。。。。。。。。。。。。。。。。。。。。。。
國外金融機構的抗衡實力,美國於1999年11月4日透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廢除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這正式標誌著在美國存在已久的金融分業模式宣佈終結,一個金融綜合經營的時代重新來臨。
同樣,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金融業採取了混業經營的模式。
其時,中國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房地產熱與證券熱,引發了所謂的泡沫經濟。中國金融混業經營多采取金融機構子公司制,即由金融機構的子公司從事其他非主業領域的經營活動。由於金融泡沫的出現,1993年底,中央提出了“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金融業經營、規制原則。
1995年10月1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簡稱《保險法》)規定:同一保險人不得同時兼營財產保險業務和人壽保險業務。隨後,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了中國人民銀行《關於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機構體制改革方案的報告》,中國保險業開始由混業經營向分業經營轉變。到2003年,中國成立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三大監管機構,標誌著中國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規制的金融體制正式確立。
對保險業內部來講,由於產、壽險在經營方式與核算方式上明視訊記憶體在不同,在規制體系和內控機制不完善的條件下,實行分業經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2002年,我國新修訂的《保險法》規定:保險公司的資金不得用於設立證券經營機構和保險業以外的企業,再次重申了綜合經營的不可為。但是針對保險市場的需求與國際金融格局的變化,中國金融規制當局決定適時適度改變實行多年之久的保險分業經營體制。
但是,法律與現實之間可能會有距離,這其中也有很多是歷史遺留問題。2005年,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就指出,保險行業存在綜合經營,即由一個不直接具體經營業務的集團或者是控股公司,透過設立子公司進入銀行、證券、保險領域。他說,這種形式和我國目前第五章集團化之路。
。。。。。。。。。。。。。。。。。。。。。。。
。
。。。。。。。。。。。。。。。。。。。。。。。
的法律框架沒有直接衝突。
而受到政策鼓勵綜合經營的推動,各保險公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