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3/4頁)
中國必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道,他居然沒有表現出一絲的不爽。
也許所有人都小看了燕王噲,低估了他的人格境界。
燕王噲的頭腦中當然還不會有國家是人民公器這樣明確的思想,但他顯然認為,只要能讓燕國強盛,誰作這個國王都行。子之既然有能力,讓位給他也沒什麼不可以。堯舜那樣至聖之人都肯讓賢,我怎麼就不能讓。給自己落下個賢德的美名,又有什麼不好?
這是一個比那些雄才大略之徒高尚百倍的千古真君子。
可是現實總是愛開殘酷的玩笑,一個好人所作的事並不都能有好的結局,甚至適得其反,明明想要人們進天堂,最後卻把人送進了地獄。因為好人做事憑藉的僅僅是良好的願望,常常缺乏壞人那種魔鬼般的精明和計算。所以正義即便戰勝了邪惡,也往往是在付出許多慘痛的代價之後。而這其中的不少悲劇,追溯原因竟然都是好人們當初真誠善意的選擇。
燕王噲這個君子萬萬料想不到,讓他把一個國家託付出去的那個人,根本就沒有使燕國真正健康發展的能力與才識。
以子之的性格和處事作風,他對燕國的管理一定是嚴格乃至嚴厲的。“行王事”以後,志得意滿的他或許以為從此有了更多更大的行動自由,可以盡情發揮。於是作起事來可能更加無所顧忌,全憑個人的意志喜好,愈發專斷強橫,根本不理會別人的感受。如果人們因此有所不滿,出現一些抗拒的行動,他只會加倍嚴酷地予以懲罰,完全不明白這樣作反倒會讓自己失去人心。
子之的樣子讓人不由得想起那位“天資刻薄”的商鞅,不同的是商鞅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有秦孝公這頂無人敢碰的保護傘罩著,一旦失去秦孝公,商鞅便只好粉身碎骨。野心過剩的子之卻迫不及待地主動拿掉了燕王噲這個權威的庇佑,他自己覺得不過是搬走了一塊礙手礙腳的攔路石,其實是引火燒身。那些曾經跟他一道作燕王的臣子的官員們,親眼看到他靠卑劣的手段爬上了王位,他們中間有幾個人還會敬服效忠他。何況子之從前大概也很少善待過他們。萬一形勢有變,這些人非但不會挺身相救,反而會搞他個牆倒眾人推。子之等於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全無遮擋,沒有一點防護屏障的曠野中央,危險隨時會從一個或幾個方向朝他襲來。
子之另一個不如商鞅的地方,就是他不象商鞅那樣有一整套可以編成一本《商君書》的完備理論與規劃。他處理國家事務的方法,更多的可能是就事論事,遇到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的實際操作。缺乏全面和根本的考慮,使得他既不能把燕國弄成秦那樣的野蠻霸主,也沒法讓它受到文明正宗的薰陶。正邪兩派功夫都沒學到家,最終的失敗也就不令人奇怪。
不過子之畢竟還是個有才能的人,坐上王位後的施政也不會毫無成績,所以恨他的人很多,支援他的人也不少。兩方明裡暗裡較起勁來,燕國也就非出事不可。
公元前314年,子之對燕國的接管已經進入了第三個年頭,《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國大亂”。
這樣的亂局,在任何時代都是反對派藉機起事的時機。
五。追求正義是人們互相殺戮的理由。
在反對子之的那些人中,與他結仇最深的是一個叫平的人。理由很簡單,因為這個平乃是燕王噲的兒子,燕國原本的太子。
眼睜睜地看著那遲早是屬於自己的江山,硬生生地被一個不相干的傢伙隨便拿走,太子平當然恨子之入骨,千刀萬剮才解氣。
但這位太子並非鹵莽之輩,他明白在子之勢頭正盛,多數人即便心存不滿也不敢加以對抗的時候,與此人正面衝撞實屬不智。他選擇了隱忍的策略,先保全自己,再待機而動。
子之屁股底下的王位是燕王噲甘願出讓的,他即使不心存感激,也得把表面功夫作足,儘量善待前王室成員,如此才能減低人們對他篡位的牴觸。這樣一來,太子平的生活雖然可能受到監視,但應該還是有一定的自由活動的空間。
三年的時間裡,太子平可能整日在人前都只是盡情吃喝,放縱享樂,活脫脫一個不成器的花花公子。
看著太子平醉生夢死的樣子,子之慢慢地也就對這個沒心沒肺的小子放鬆了警惕。
他絕沒有想到,在暗地裡,太子平正利用相對寬鬆的環境,秘密聯絡那些看子之不順眼的人士,悄悄地積聚顛覆他的力量。
在這些與太子平結交的人中,有一個叫市被的將軍。
從以後發生的事情看,市被擔任的這個將軍並非燕國的武裝力量最高統帥,至多是個軍區司令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