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家堡村)的農民家庭裡,是這家的長子。本名王衛國,筆名路遙是從1970年開始使用的。他的家很窮,七歲時家中為減少吃飯的人口,把他過繼給了伯父,伯父家在延安市延川縣郭家溝。路遙過繼給伯父後雖然沒有完全斷絕和親生父母的往來,但一直是由伯父養大的。伯父家也很窮,路遙的幼年、少年時期都是在貧困中度過的。儘管如此,1961年初小畢業後,他“挑著破爛的行李”來到對他來說像是“都會”一樣的延川縣城上了高小。①兩年後進入全縣唯一的中學,1966年初中畢業,適逢“文化大革命”,就一直留在學校,寫了許多派性文章。1968年作為革命群眾代表擔任延川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第二年被革職,回到了郭家溝做小學教員。又過了一年,再次來到延川縣城,以民工的身份四處打零工,加人延川縣文藝宣傳隊,一邊掙錢餬口,一邊開始了詩歌、散文創作。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成為一名工農兵學員。由於在校期間系統閱讀了各類書籍,再加上當時已擁有一定的創作業績,受到《陝西文藝》編輯部的賞識,經過實習,1976年大學畢業後正式分配到《陝西文藝》編輯部,1982年成為陝西省作家協會的專業作家。
以上是路遙的簡歷。路遙在回顧自己少年時期時說:“少年時期在生活上和心理上所受的磨難,以及山區滯重的生活節奏和閉塞的環境限制,反而刺激了我愛幻想的天性和追求新生活的願望,因此極想了解更廣闊的外部世界。”②談到“生活上,心理上的苦難”,路遙以一種略顯激昂的語調說:“童年,不堪回首。貧窮飢餓,且又有一顆敏感自尊的心。無法統一的矛盾,一生下來就面對的現實。記得經常在外面被家境好的孩子們打得鼻青眼腫撤退回家,回家後又被父母打罵一通,理由是為什麼去招惹別人的打罵?三四歲你就看清了你在這個世界上的處境,並且明白,你要活下去,就別想指靠別人,一切都得靠自己。因此,當七歲上父母養活不了一路討飯把你送給別人,你平靜地接受了這個冷酷的現實。你獨立地做人從這時候就開始了。中學時期一月只能吃十幾斤粗糧,整個童年吃過的好飯幾乎能一頓不落記起來。”①路遙在貧困中度過了他的童年。對於他來說,處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結果卻是激發了他對“更廣闊的外部世界”的憧憬,對學校執著的嚮往,以及敏銳的感受能力,培養了路遙獨立不羈的性格。根據路遙的經歷,可以說至少在1973年進人延安大學以前,路遙一直懷揣一顆獨立不羈的心和對學校的嚮往,在延川縣城這個“交叉地帶”彷徨,伴隨著他彷徨的還有不安定的社會地位和貧困的經濟狀況。②路遙對自己在“交叉地帶”的生活,曾經做過抽象的概括,他說:“時不時想起青少年時期那些支離破碎的生活,那些盲目狂熱情緒支配下的荒唐行為,那些迷離失落的傷感和對未來的渺茫無知……像我這樣出身卑微的人,在人生之旅中,如果走錯一步或錯過一次機會,就可能一錢不值地被黃土埋蓋;要麼,就可能在瞬息萬變的社會浪潮中成為無足輕重的犧牲品。”③從引文中可以看到,由於貧困、飢餓的相互作用,路遙所感受的心理上的苦悶,比一般意義上所說的青春期特有的憂鬱、煩惱要複雜得多。路遙是農民的兒子,這可能是他感到苦悶的原因之一。他不能生活在非農村社會,即縣城和所謂“交叉地帶”的城鎮中。也就是說自己原有的地位和所處的環境不協調,生活也不安定,因此才會產生不安、孤獨、焦慮、悲哀等種種精神上的痛苦。
筆者想再次提及,路遙出生在一個極為貧困的農民家庭,他渴求知識,酷愛文學,熱心創作。他在縣城裡彷徨,最後進入延安大學成為一名工農兵學員。這段經歷當中,中學時代即青少年時期的確經歷了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他這個農民的兒子,曾長期被戶籍制度束縛在閉塞的農村,上大學意味著他跨出了不平凡的一步,在他的一生中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日'安本實:路遙文學中的關鍵詞-交叉地帶(4)
從“挑著破爛的行李”邁進縣城高小的那一刻起,路遙就陷入了所謂“兩個世界”的境地之中。中學畢業以後,他帶著對社會閉塞狀況的強烈感受在縣城“彷徨”。筆者感到有趣的是路遙第三期的作品描寫了貧困中的農村青年的矛盾心理,諸如他們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對農村的熱愛和厭惡,對城市的嚮往和排斥等等。產生這些矛盾心理的社會背景是農村和城市在生活、文化、傳統等方面的隔閡,以及使這些隔閡無法消除的農村戶籍管理制度。路遙所說的“交叉地帶”,實際上也就是在自己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