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右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式的大團圓結局。唯一的好處是,當地的租額,在事件過後,還真的有比較大幅度的減少。
類似的農民革命,在南通絲漁港也發生過。當地的農民,在南通光復之後,也宣稱光復,組織政府,有總司令、軍政長、財政長等官銜,拉起一支有大刀長矛、土槍土炮裝備起來的隊伍。可是這個農民式的光復,目的也是抗租抗稅,自然難以為革命政府所容。不久,南通軍分政府就派兵來剿,經過一番戰鬥,絲漁港的農民政府被摧毀,領頭的阿Q第二掉了腦袋。
革命黨人革命是革命,但不動員群眾,尤其不動員農民。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就任臨時大總統之初,就對外國人講,他們不需要群眾的主動精神。這樣的做法,一向屬於被譴責的“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徹底性”。革命黨寧願策動會黨,利用黑社會,也不願意動員普通的農民。在當今的歷史學家看來,這完全是資產階級階級侷限性導致的錯誤。從階級分析史觀來看,這種說法無疑是有道理的。但是,這種歷史觀的問題是,分析的前提,須把社會各色人等套上階級的歸屬,然而各色人等恰恰很難像中藥鋪子裡的藥材一樣,一一裝進分門別類的盒子裡。革命黨的這些華僑、學生和會黨,很難說真的屬於新式企業家和商人階級。如果說生活習慣和觀念而言,所謂的中國資產階級,倒是跟立憲黨人更接近。但是有一點,革命黨的中堅,的確也屬於當時中國的精英,在儘量保持社會穩定這個目標而言,他們跟立憲黨人心有相通之處。所以,無論是立憲黨人的改良,還是革命黨人的革命,對於動員社會底層,都沒有興趣。說他們害怕底層動員損害他們的階級利益也沒有大錯,但他們更擔心的其實是底層動員之後對社會秩序的衝擊。中國傳統農民造反的破壞力驚人,太平天國殷鑑不遠,他們都清楚。所以,在幾乎所有革命地方,甚至包括革命後會黨勢力很大的地方,新政權都樂於跟當地的鄉紳合作,儘可能維持原有的秩序,保持社會的穩定。為了這種穩定,自然,鄉紳的利益就必須得到捍衛。不許農民革命,就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誰在革命,怎樣革命 第18節:幫會:趕個革命的熱鬧(1)
幫會:趕個革命的熱鬧
摻和了會黨的革命,熱鬧固然熱鬧,可是不僅鄉紳不高興,老百姓也受不了,外國人更是感到憤怒。
儘管幫會把自己的歷史追溯到明末清初,跟反抗清朝異族統治扯上關係,還編了跟少林寺有關的神話。但如果學術一點,考據起來,幫會的興起,最多在清朝中葉。社會上人口多了,離開土地出外謀生的人多了,一切跟市場交易,跟商品流通,跟人員流動相關的行業,比如車、船、店、腳、牙興盛起來之後,幫會自然會應運而生。說到底,幫會,無論旗號打的是什麼,無非是離開土地和宗法的人,在異地他鄉幹非農業的行當謀生,賴以自助和互助的組織,它實質上就是把宗法組織,用另一種形式複製呈現出來。當然,統治者不喜歡這種組織,因為它們在原有的社會網路之外,對皇帝鍾愛的秩序有點威脅。幫會不是不想洗白自己,但在帝制時代,一個農業社會,沒有這個可能。皇帝不容,鄉紳也不容。因此,這種組織,只能半地下地活動,而且因朝廷的鎮壓,帶有一點反叛的味道,包括自己杜撰的歷史,都是這種味道。但本質上,幫會並不想招惹朝廷,他們要過日子。很多人,被革命黨人動員的時候,包括一些龍頭大爺,都不知道自家幫會還有所謂反清復明的宗旨。
革命黨人生來是要推翻清朝的,他們看上了幫會。一來,幫會有一頂若有若無的反清復明的帽子;二來,幫會的確受到政府的壓迫,也乾點非法的勾當,具有第三社會的性質,有反叛的潛能。其實,革命黨跟幫會不一樣,革命黨不只是想過日子,或者好好過日子。但幫會其實還是想的,如果能夠跟官府相安無事,他們寧可相安無事。只是政府不容他們,總是採取進攻姿態,這就給了革命黨拉攏的機會。幫會跟革命黨人的結合,使得原先對於朝廷沒有實質危險的幫會,躁動不安。顯然不是所有的幫會都喜歡革命黨,但沾了革命黨的幫會,無論青幫還是洪幫,以及有著哥老會、三合會、袍哥之類名稱的幫會,都反叛性大增。其實,在清末革命黨策動幫會參加的起義中,幫會的會眾證明是靠不住的。除了幾個受到革命宣傳煽惑的會首,真的動了刀兵,嘍囉們大抵腳底抹油,溜之乎也。當年同盟會三個系統,興中會、華興會和光復會,都熱衷鼓動幫會造反,但沒有一起能成事的。
可是,造反不成,不等於起鬨也不行。辛亥年武昌起義,各地響應,至少有四個地方,幫會對於推動革命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