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3/4頁)
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學為國立北平大學,由李煜瀛任校長,李書華為副校長。直到1929年8月,由於北京大學師生的強烈反對,加上大學區制取消,才再次恢復國立北京大學名稱,並與北平大學分開,蔡元培、蔣夢麟先後任北京大學校長。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北京大學師生輾轉南下,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共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4月,又由長沙遷到昆明,將校名改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立文、理、工、法、師範5個學院26個學系。在抗日戰爭的艱苦環境中,西南聯大仍頑強地生存著,每年在校學生一般保持在3000人左右。抗日戰爭勝利後,西南聯合大學於1946年5月宣告結束,北京大學在北平復校,同年10月正式覆校,胡適出任校長。當時北京大學設有文、理、法、醫、農、工6個學院和1個文科研究所,學生總數為3400多人。1946年7月,北平大學醫學院併入國立北京大學。
建國後的新生
1949年北平解放後,北京大學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大學逐步發展成為一所新型的社會主義大學。為了繼承和發揚“五四”光榮傳統,北京大學將校慶日由過去的每年12月17日改為每年的5月4日。黨和國家非常關懷北京大學的發展。毛澤東主席親自為北京大學題寫校名並曾3次寫信鼓勵師生團結起來,為建設新中國而奮鬥;周恩來總理曾先後6次親臨北京大學視察或做報告。1951年6月,國務院任命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馬寅初為解放後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北京大學的醫、工、農學院以及其他部分學科或分出去單獨成立高等學校,或併入了其他大學。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的文、理、法各院系以及其他一些大學的有關係科併入了北京大學。北京大學的校址也從北京市內的沙灘等地遷移到了位於北京西北郊著名園林風景區的原燕京大學校址,即“燕園”。院系調整後,北京大學成為一所側重於文理基礎科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的綜合大學,當時全校共有12個系、33個專業。到1965年發展為18個系、53個專業。
燕京大學與司徒雷登
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曾出現過一類特殊的教會大學,其數量眾多,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的近代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燕京大學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所。而燕京大學則可以說是現今北京大學的硬體基礎,因為而今的北京大學校園,就是原燕京大學的所在地。
燕京大學建立於1919年,她是由美國教會在北京辦的三所教會學校——北京匯文大學、華北協和女子大學及通州協和大學合併而成的。
在合為燕京大學的幾所教會大學中,匯文大學是規模最大的一所。北京匯文大學是由基督教美以美會創辦的。1870年,美以美會撥款在崇文門內孝順衚衕購買一處房產作會址,並於次年附設蒙學館,授以四書、聖經,這是匯文學校的起點。1882年,蒙學館增建宿舍。1888年,更名為“匯文書院”,同時參照西方教育模式,增設了文、理、神、醫、藝術等科,使之具有現代大學的建制。通州協和大學於1904年建立,其前身是華北學院和潞河書院。1904年,學院籌劃者謝衛樓說服美國差會,由他代表美國差會和公理會牽頭與倫敦會、長老會聯合創辦了華北協和教育學院,即通州協和大學。華北協和女子大學成立於1903年,其基礎是著名的北京貝滿女校。麥美德任校長時,按照原來潞河書院的做法,在北京燈市口創立了華北協和女子大學,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學校。華北女子協和大學曾培養出許多傑出的女子人才,如1919年畢業的李德全等。1920年,華北女子協和大學正式合併到燕京大學中。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北京大學(3)
義和團運動時,西方教會在中國創辦的學校基本都遭到打擊。辛丑條約簽訂後,各教會為此都得到了中國政府的賠款。當時,北京的基督教各差會開始商議聯合辦一所高水準的大學。但由於教派分歧及其他原因,直到1918年才達成一致。經過選擇,當時正在南京金陵神學院任教的司徒雷登被任命為新成立的聯合大學的校長。當時,學校的規模很小,經費短缺,學生也很少。全校圖書僅有數百本,男女教職員總共只有33人。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校長一職後,原先管理非常混亂的局面迅速得到了改善。
司徒雷登是著名的來華傳教士之一,後來還成為美國駐華大使。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