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頁)
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物理)、化學及體操等課,選修課有日文、外國史地、音樂等。第二年又擴充名額,分設內、外兩院,以原有的30名為內院生,另招“經生”、“蒙生”60名,統稱為外院生。書院中設有藏書樓,允許學生借閱。書院還延聘外籍教師任教,並且首創選派學生出國留學。1898年選派4人,1900年選派18人,1902年選派10人赴日留學,到1903年,浙江留日學生總數已達154人,居全國第二位。
1901年11月,由於各省都開始設立大學堂,求是書院遂改名為浙江省求是大學堂。1902年改稱浙江大學堂;1903年12月又改為浙江高等學堂。浙江高等學堂先設預科,學制三年,畢業後升入正科。當時計有教職員29人,學生319人。1912年按中華民國###的有關規定,改名為浙江高等學校,後又奉命停止招生。到1914年最後一屆學生畢業時,學校完全停辦。1927年7月,在改組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浙江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為工學院、農學院的同時,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在浙江高等學校的原校址成立。
初具規模:定名浙大
1928年4月,國立第三中山大學改稱中華民國大學院浙江大學,簡稱浙江大學。同年7月,定名“國立浙江大學”。此後,著名教育家蔣夢麟、邵裴子先後出任校長,浙江大學開始逐步初具規模。
1928年8月,浙江大學正式成立文理學院,設有本科及醫藥預備科。本科設有10個學門:中國語文門、外國語文門(先設英文部)、哲學門、數學門、物理門、化學門、心理學門、史學與政治學門、體育學門、軍事學門。除哲學、心理學、體育、軍事4門外,其餘均是主科學門。各主科學門從1929年開始一律改稱學系,非主科學門仍稱學門,以求區別;並增設生物、心理、經濟、教育4個學系,加上原有的6個學系共計10個學系;1930學年,中國語文學系改為學門。因經費缺乏,停辦心理、史學與政治、經濟3個學系,該系學生分送北京大學、中央大學借讀。1931年,醫藥預備科因報考人數太少停辦。1932年恢復政治學系,1933年又停辦。1936年,增設史地學系。
1927年,工學院在原有電機工程、化學工程兩科以外,增設了土木工程科及預科。1930年按大學組織法,改科為學系,並自本年起不再招預科生。1930年增設測量學系,後因經費問題併入土木工程學系。1932年,工學院又增設機械工程學系。到1937年抗日戰爭前夕,工學院有電機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4個學系。
經過這一段時期的發展,到1936年,浙江大學總共擁有文理、工、農3個學院;16個學系。
“東方劍橋”:竺可楨時代的浙江大學
1936年,著名地理與氣象學家竺可楨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他的帶領下,浙江大學逐漸崛起,成為全國著名的高等學府。
竺可楨(1890年—1974年),字藕舫,浙江紹興東關人。1910年赴美留學,1918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先後執教於武漢高等師範、南京高等師範、南開大學,並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地學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第一任所長,開創了我國的現代氣象事業。1936年4月,竺可楨出任浙江大學校長。
竺可楨認為教育應以本國文化為基礎,同時吸收世界文化的精華,並掌握本國的形勢和世界的潮流,這樣才能培養出有用的專門人才。他還強調,大學教育不是隻傳授現成的知識,而是重在提供獲得知識的方法,以此來培養學生自動求知和不斷研究的能力。
上任之初,竺可楨就一改前任的獨斷專行,按民主精神實行“教授治校”,不僅大計方針等都透過校務會議民主決策,對經費、訓育、建築、招生等也都分設專門委員會民主掌管;同時大力聘用名師學者來校任教,加強教師陣容,並讓能力較強的教授講授基礎課;又改一年級分系為只分院不分系,對課程設定等也進行了必要的改革;還在各大學中率先實行了教書育人的導師制。經過他的努力,浙江大學的辦學水平開始迅速發展和提高。
抗戰開始後,竺可楨於1937年11月率領全校師生員工及部分家屬,攜帶大批圖書資料和儀器裝置,開始西遷。最初遷到浙江西天目、建德,隨後又遷往江西吉安、泰和,然後三遷至廣西宜山,最後幾經周折,歷盡艱辛,行程2600餘公里,終於在1940年1月到達貴州。隨即在遵義、湄潭、永興等地堅持辦學7年,直到抗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