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次看書的時候,都聽音樂,但是如果問他音樂的內容,卻說因為看書專
心,根本就毫無感覺。我問那又何必要聽呢?他說這是為了保持寧靜,因為音樂的旋律是柔
美的,可以掩蓋周遭不合諧的雜音,使自己更容易專心念書。
人生不也是如此嗎?在這個錯亂喧鬧的環境裡,如果我們都能擁有一件使身心平和的
事,也就可以排除外界的干擾了。
無題
當我們看畫展的時候,常責怪有些畫標上《無題》的名字。其實這並沒有錯,因為畫既
然呈現在我們眼前,又何需題目去指引呢?如果他畫的是冬天;我們自然會有冬天的感覺;
如果他畫不出冬天,即使題上冬天的畫名,也沒有用。
同樣的道理,我們做許多事情,是不必向別人說明的,實質上的建立,遠比徒具虛名來
得有用。
自然與形式
文學與繪畫是相通的,而它的變化也有類似之處,譬如《詩經》比較自由,但是經過
“騷賦”、“五七言古詩”到“律詩”就極端形式化了。再由詩而詞而曲,到民國以來的
“新詩”,卻逐漸恢復自由。繪畫發展也是這樣,如果我們拿現代畫家與原始民族的作品比
較,常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唐代的“金碧山水”卻很形式化。兩者都是由自然而形式,又因
歸自然。這因為過於自然常缺乏創意,過於形式又失之刻板。藝術既是以各種方法描寫自
然,所以總在這兩者之間參酌變化。
三六九
我有一位畫國畫的朋友,外號叫“三六九”。因為他如果以三個小時繪畫,就得用六個
小時作詩,再加上九個小時去欣賞。他的理由是:用六個小時作詩是為了得到畫的神髓,能
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否則把畫上的東西再說一遍,顯得毫無意義。至於用九個小時去欣
賞,是為了深入檢討,否則下一張作品不可能有大的進步。
我想如果我們從事任何創作,都能有他這種“三六九”的精神,是絕對能夠成功的。
文學的寓言
我曾經看過一則文學的寓言,當混飩初開的時候,世界上只有四種人,也就是詩人、哲
學家、科學家和商人。詩人感嘆地說:“這個世界真是太美了!”哲學家講:“上帝為什麼
要創造這個世界呢?”科學家想:“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造的?”商人則說:“我真希望能
擁有這一切。”
接著詩人作了一首詩,哲學家看了講:“我終於知道上帝為什麼要創造萬物了!”科學
家看了說:“這真是一首結構嚴謹的作品!”商人則高興他講:“這首詩如果印成書出版該
多好!”
由這個故事可以知道:同一件事給予每個人的感覺是大不相同的,而人類的文化不也就
靠著他們的創造、思想、分析、推展而日益進步嗎?
當局者迷
當我們畫素描的時候,常面對石膏像幾個鐘頭也畫不正確,但是此刻如果到外面活動一
下,聊聊天,走動走動,然後回來再畫,卻可能一眼就發現原來的錯誤。這是因為當我們與
一件事物接觸太久之後,常會流於主觀的固執,就如同我們常見不到自己親人的錯誤一樣。
只有換個角度,做疏離的反省,才能很快發現問題的癥結。這也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
清”的道理了。
動如脫兔,靜若處子
中國畫論中有所謂“未動筆前,要興高意遠;已動筆後,要氣靜神凝”。自從加入新聞
工作,我深深感覺這兩句話也很適用於記者。因為採訪的時候必須要活躍快速,否則就搶不
到新聞;至於回來寫稿,則要安靜地整理,否則就找不到頭緒。
我想其它的職業也當是如此,在這個既要行動快速,又得思想冷靜的時代,誰能做到
“動如脫兔,靜若處於”,誰就是成功者。
寫生
當我帶學生到公園寫生的時候,常有人圍觀,我發現雖然在教室裡程度差不多,但寫生
時怕人看的學生,總是急於表現,多半畫不好。至於根本不理會四周,而按照自己計劃慢慢
描繪的學生,則表現都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