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雞蛋羹雞蛋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歐陽志的淒涼身影中,林蒙不禁感慨萬千。

然而,更為深沉的,卻是朱厚照的心境。

朱厚照蹲在西山之巔,揮鋤除草,捉拿害蟲,細心施肥,除了心中那點小小的怨氣外,似乎……這個過程,竟然出奇地愉悅。

每當王守仁沐浴在知識的沐浴之中,西山便成了知識的盛宴。京師與周邊的學子們似乎早已洞察了這個秘密,因此,清晨時分,便有成群結隊的學子們紛紛而至。

此時,那些曾對王守仁口誅筆伐的人,早已罵得口乾舌燥,畢竟朝廷並未將其他學說定性為邪說,只是欽定了程朱理學為“官學”,而提出自己的見解,並未觸犯國法。

來此求學的人,大多是舉人和秀才,尤其是那些屢試不中的書生居多。

其實這很好理解,畢竟他們苦讀程朱之學,卻發現所學無用,日日賦閒在家,越讀越覺得困惑,直到聽聞了王先生的真知灼見,才恍然大悟。

今日正是王守仁的休沐日,西山早已銀裝素裹。

學子們身著厚重的棉衣,成群結隊而來。

兩百多名書生,連劉健之子劉傑也蒞臨現場。

眾人彼此熟悉,見面紛紛頷首致意。

朱厚照這個“小朱秀才”來得最早,其實這幾日他一直住在西山,因為來回實在不便。如今,他已不再身著儒衫,而是裹著一件粗布襖子,下身是厚實的棉馬褲。

眾人見到朱厚照,紛紛行禮。

朱厚照黑了,瘦了,但見到這麼多“同窗”,他心中卻是喜悅滿滿。這些日子他埋頭苦學,雖然辛苦,但更多的是寂寞。偶爾,張信會陪他一起勞作,但張信太過老實,兩人交流起來總是無趣,連朱厚照這樣活潑的性子都感到難以溝通。兩人的對話,大多簡化成了“嗯”、“嗯”、“噢”、“噢”的簡單回應。

“同窗們”卻不同,他們談笑風生。見到朱厚照,有人戲謔道:“先生最器重的便是小朱秀才,小朱秀才這幾日都在西山,想必又領悟了不少學問,快快說來聽聽。”

朱厚照興奮得幾乎要跳起來,他正要開口,卻見王守仁不緊不慢地走來。

此人正是王守仁,他的步伐悠閒,眾人立刻紛紛向王守仁行禮。

王守仁輕輕點頭,目光轉向朱厚照:“小朱秀才有何心得,不妨一一道來。”

這時,朱厚照竟然有些害羞了。他思索片刻,才說:“國家以農為本,百姓吃飽飯才是最重要的。”

眾人不禁笑出聲來,這個道理,他們自然知曉。然而,朱厚照的這句話,卻彷彿在無聲中點燃了一團火焰,預示著新的思想風暴即將席捲而來。

在古風濃烈的歷史長河中,王陽明非但未對朱厚照的直言不諱嗤之以鼻,反是眉眼間泛起一抹和煦的笑意,輕聲說道:“不妨,你且暢所欲言。”

朱厚照沉思片刻,語氣堅定地續道:“要如何才能讓天下百姓豐衣足食?那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是空談,真正的豐衣足食,非一日之功,非空言所能成就。”

此言一出,四座皆靜,先前戲謔的笑聲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凝重的神色。

“這,正是王陽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真諦。我們讀書人,不能只說不做,就如先生親耕,看似尋常,實則其中深意,非淺嘗輒止。耕地的本意,並非僅僅是勞作,而是透過實踐,去領悟耕種之理,積累知識,化為行動。”

“就如同豐城伯張信,他雖出身書香門第,卻亦身披蓑衣,在田間勞作。他不同於尋常農夫,因為他有‘知’,他耕地時,不僅注重農技,更積累智慧。他的心得,都如珍寶般記錄在竹簡之上,每一筆記錄,都是為了耕出更肥沃的土地。”

“他種出的糧食,往往比尋常農夫多出一石甚至兩石,這其中的奧秘,就在於他的‘知行合一’。他觀察作物,研究肥料,掌握灌溉的度,甚至記錄地溫對作物生長的影響,這正是他與眾不同的地方。”

“讀書人常說‘齊家治國平天下’,卻往往只是口頭禪。為何朝廷要封張信為豐城伯,而非那些口口聲聲要治國平天下的讀書人?因為豐城伯雖只增一石之糧,卻因他的知行合一,積累智慧,若推廣至天下,又將增加多少糧食?百萬石?千萬石?甚至五千萬石?這是何等驚人的數字,足以養活多少人啊!”

“豐城伯的每日勞作,看似微小,實則蘊含著改變天下的力量。那些自詡高深的讀書人,或許不及他一人對天下的貢獻。”

眾人聽得如痴如醉。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古代之敗家兒子

古代之敗家兒子

雞蛋羹雞蛋羹
歷史 連載 21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