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乾貨:記住我這句話,永遠不要考驗人性, (第2/4頁)
商業幕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要亂讀書,否則就是自殺
讀書就一定有好處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僅沒有任何好處,甚至可能有害。
其實,讀書就像是聽一個人在你面前滔滔不絕地講述,這個人跟你小區門口那個能說會道的門衛大爺、無所不知的出租司機沒有本質的區別。
書裡所寫的不過是作者的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完全相信書裡的內容還不如不讀書。比如這篇文章,整理出來也只是給你一個參考。
人一定要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一定要抱著懷疑每一個標點符號的態度去讀書,把所有的書都當成門衛大爺和出租司機在跟你交流。
他說,你就聽,有共鳴的地方可以鼓掌,覺得不對的地方也可以反駁,如果他廢話連篇、毫無道理,你可以轉身離開。
一個從不讀書的人,認知可以透過生活實踐獲得,不論對錯,至少是自洽的。但當他學會讀書後,各種價值觀開始相互碰撞,自己又沒有能力去分辨和融合,整個人就會特別迷茫。
所以古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死讀書不如不讀書”。辯證懷疑的態度是讀書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還需要確定兩件事:讀什麼和怎麼讀。
先說讀什麼。普通人讀書,無非是想解決自己的某些問題。除非你是以文字為生,是個作家,否則一定要有功利性地讀書,遠離虛構性作品。什麼是虛構性作品?大部分純文學類的書都屬於虛構性作品。
那什麼又是非虛構性作品?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提升某項能力而建立的理論模型,具備完整的論點、論據和應用場景的作品。在此基礎上,還要考慮可讀性。作為一個理科生,我第一次看到高等數學裡極限的概念時,腦子是懵的。不是說它有多難,而是每個漢字都認識,但組合在一起就不明白了。感覺它的重點根本不在數學的邏輯能力,而在語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因為作為教材,首先要考慮的是絕對嚴謹,哪怕定義的描述裡包含各種倒裝、超長的定語、各種連線介詞,各種晦澀難懂,只要沒有漏洞,就可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很多書原本就不是面向大眾的,只是在特定的圈層裡流傳。普通人去讀,遲早會感到困惑。如果一本書你完全讀不懂,可能它就不是給你看的,不要猶豫,直接放棄。就像我這本書一樣。
所以在選擇讀什麼的時候,先遵循功利性原則,再遵循可讀性原則。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麼讀。
諸葛亮作為季漢的丞相,軍政大權一手抓,事必躬親,每天還能保持大量的閱讀,靠的就是一目十行,觀其大略。去掉所有的修飾,一切的修飾詞、修飾句都是為了幫助你理解。
最高效的辦法就是在自己的理解能力範圍內,儘可能地去掉修飾。做不到一目十行,就從一目三行開始,強迫大腦始終處於理解能力的臨界點,這是鍛鍊理解能力、提高閱讀效率的好方法。
一本書裡需要反覆看的只有目錄,一些不重要的知識點,要學會抓大放小,不要咬文嚼字,不要糾結某個字到底有幾種寫法。
如果你能按照剛才說的思路讀完一本書,那麼你大概能吸收全書內容的 20%。如果你在這個過程中再多做一件事——記錄,這個比例就能翻倍,達到 40%。
記錄不是讓你把書中的內容抄下來,而是在讀書的過程中,把大腦中閃過的隻言片語寫下來,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用在意是否通順,有沒有錯別字,甚至腦子裡出現的畫面都可以直接畫下來。如果實在懶得做筆記,也可以直接用錄音軟體錄下來。這些亂七八糟的筆記和錄音,就是你讀完一本書真正獲得的東西。
如果你還能把這些東西整理成一篇文章,那麼這本書你就吸收了 80%。如果你的悟性足夠高,能夠跳出書本,做到跨學科、跨書的連線,那麼這個比例就可以達到 120%。
正確的讀書方式就是用功利性和可讀性原則確定讀什麼,再用辯證懷疑的態度去觀其大略,保持記錄,保持輸出,發散連線,觸類旁通。
認知就像一棵樹,每根樹枝都是不同的學科,每片樹葉都是不同的知識。想要枝繁葉茂,直入雲霄,陽光雨露必不可少,但一切的前提是你得有根。辯證懷疑的讀書態度就是樹根。
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
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幼稚的人執著於對錯,成熟的人分析利弊”。很多人認為這句話是毫無底線、不擇手段的代名詞,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