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劉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dt>
&esp;&esp;虞允文幼時聰慧,七歲即能提筆作文。後來憑藉父親為官的緣故進入仕途。母親去世後,虞允文極度悲傷,考慮到父親孑然一身,且患有疾病,七年未曾調任。公元1154年(紹興二十三年)虞允文進士及待罪。宋孝宗前往德壽宮時,太上皇說:“虞允文在採石立功時,蕭之敏在何處?不要聽任虞允文去職。”孝宗於是將蕭之敏外調地方,虞允文卻認為蕭之敏為人端莊正直,請孝宗召他回朝。
&esp;&esp;淳熙元年(1174年)六月十八日(7月18日),虞允文積勞成疾不幸病逝,享年六十五歲。孝宗聞訊為之輟朝,追贈少師。
&esp;&esp;張孝祥,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南宋著名詞人,與張元幹一起號稱南渡初期詞壇雙壁,其詞作上承蘇軾,下開辛棄疾,是南宋豪放派詩詞代表人物之一。
&esp;&esp;北宋末年,國破家亡,張氏家族因不堪金人凌辱,舉家南遷,因家道中落,孝祥生於僧門之中,奮起於寂寞荒涼之鄉。這個少年郎非同凡人,自幼天資聰穎,被視為神童,讀書過目不忘,下筆千言。十六歲透過鄉試,二十二歲拔省試之冠,二十三歲中狀元,三級跳,一時天下無雙。據說廷試狀元及第,為高宗特選。因秦檜把持朝政,本來內定其孫子秦壎為狀元,因高宗干預而易人。
&esp;&esp;僅有才華是遠遠不夠的,宋朝的文人士大夫都有詩名,往來皆鴻儒,沒有兩把刷子在當時的朝廷是混不下的,即使秦檜也不例外。
&esp;&esp;張孝祥十六歲時就與李氏同居,並育有一子,後來又娶表妹時氏。李氏得不到名份,就帶著兒子遁入空門。張孝祥與時氏之間感情澹漠,後時氏又過早離世。張孝祥失去情人、愛子,一生充滿悔恨,此中緣由已成為不解之迷。
&esp;&esp;張孝祥與青梅竹馬的李氏最終勞燕分飛,是因為追求功名的原因,還是迫於家族壓力?已經難以找到答桉。但詞人是多情的,也是浪漫的,孝祥在臨江作官的時候,有一次夜宿道觀,見一女尼名叫陳妙常,年方二十,姿色出眾,更兼詩文俱佳,擅長音律,於是心癢難禁,遂投書問路,詩云“碧玉簪冠金縷衣,雪如肌;從今休去說西施,怎如尹。杏臉桃腮不傅粉,貌相宜;好對眉兒共眼兒,覷人遲。”
&esp;&esp;名動天下的大才子如此露骨地寫詩讚美,又有官身作為金字招牌,漂亮的小尼姑該從了吧?誰知道人家小尼姑一點不領情,面對大才子的挑逗,高冷的婉拒,亦附詩一首表明心跡“清淨堂前不捲簾,景悠然;閒花野草漫連天,莫胡言。獨坐洞房誰是伴,一爐煙;間來窗下理琴絃,小神仙。”青燈黃卷,禪機佛理,雖然你是高富帥,但我打定主意做一名自由自在的小神仙,請你還是不要打擾我的好。孝祥吃了一計閉門羹,好生無趣,如果事情至此也就罷了,好個冰清玉潔,才貌雙絕的小道姑。
&esp;&esp;可事情卻偏偏有了反轉,陳妙常並非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六根清靜的小尼,尼姑庵的香火鼎盛,全然是因為這裡有一個絕色佳人,在趨之若鶩的少年郎傾慕之中,陳妙常與張孝祥的好朋友潘必正兩情相悅,更要命的是暗結珠胎,已然鑄下風流債。好在潘郎並非薄情寡意之人,而是央求身為父母官的張孝祥想辦法周全。張孝祥聽後哈哈大笑,對潘必正說,此事不難,你可出訴狀說你二人自小指腹為婚,後因戰亂,兩相離散,如今請求完婚,我自有主意。
&esp;&esp;好生尷尬的美尼陳妙常硬著頭皮,依潘郎所言來到官衙,心裡七上八下驚慌不安地聽從張孝祥發落。張孝祥故意鐵青著臉厲聲發問:好一個“清靜堂前不捲簾?”而今又是所為何事?弄得潘郎一頭霧水,而陳妙常更是羞紅了雙臉,侷促不安。調笑過後,張孝祥的醋意雲消霧散,在爽朗的大笑聲中成人之美,賦詩落筆判桉如下:
&esp;&esp;“道可道,名可名;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清者濁之源,守不住煉藥丹爐;動者靜之機,熬不過凡情慾火。大都未撞著知音,多半屬前生註定。拋棄了布袍草履,再穿上翠袖羅裳;收拾起紙帳梅花,準備著羅幃繡幔。無緣處青蒲黃庭消白日,有情時洞房花燭照乾坤”。張孝祥判畢,即同意兩個人完婚。
&esp;&esp;張孝祥另外為人稱道的是他的抗金名片,觀其一生,在南宋大多數人沉浸在溫柔鄉,不思進取,收復河山的偏安一隅中,他是堅定的抗金派。其一生三起三伏,多與他的政治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