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墨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果你穿越了,一不小心穿越到清朝末年,趕上了一系列倒黴催的事情: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進京,列強橫行、官僚腐敗、民不聊生,就是這麼個情況,給你個機會改變現狀,你會怎麼搞?其實不需要怎麼想,基本只有兩條路,一條就是改良,溫和緩慢的改變社會現狀,什麼洋務運動、百日維新都是走的這條路,一條就是革命,主張用暴力徹底改變社會制度,孫中山走的就是這條路。
其實這兩條路不是什麼新鮮事,都已經有成功的案例,比如英國,是改良主義的範本,在沒有流血的情況下,1688年“光榮革命”成功,1689年,頒佈《權利法案》,成功確立君主立憲制,康有為梁啟超一直對這條路嚮往不已。
另外一條就是革命,也有成功的範本,比如法國大革命,1789年7月,巴士底獄被攻佔,國王和王后被送上斷頭臺,殺的人頭滾滾,幾經曲折,最後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從此法國成為革命聖地,法國的刁民也特別牛,之前馬克龍漲了5毛錢的油價,屌絲們就上街遊行放火,衝警察扔石頭,讓世界人民大開眼界,展現了一把革命聖地人民的風采。
孫中山是不折不扣的革命家,他主張暴力推翻腐朽的現有秩序,先是清政府,後是各路軍閥,一路走來,生命不息,戰鬥不止,表現非常硬核,讓大家以為他是一條純鐵血漢子,準備用拳頭打碎一切不合理的舊秩序。
這種想法當然錯誤,純鋼易折的道理中國人都懂,剛柔並濟方能成功,孫中山更是此道高手,他明白,出來挑頭革命,需要有一面大旗,讓大傢伙一看就知道你想幹啥,同意你這套的自然就會投奔,孫中山的旗幟就是三民主義,我們就說新三民主義,包括三個內容:民族、民權、民生,民族主義的內容就是反對滿清專治和列強的侵略,打倒軍閥,這些都是需要靠暴力來完成,民權,實現全民共有的民主政治。這兩點和共產黨當時的主張並沒有多大差別。
關鍵在於民生,孫中山主張的民生主義有兩點:一是平均地權,二為節制資本。
如果按照革命的套路,所有剝削階級都要被打倒,那就需要打土豪分田地,翻身農奴把歌唱,萬惡的資本家也要被打倒,工人階級需要當家作主。
這一切在今天看來,是無比正確的,我們就是這樣乾的,重新建設起來一個繁榮強盛的新中國。
但回到當時,孫中山不是這麼想的,他覺得采用革命的手段對付國內的地主和資產階級,破壞性太大,還是採取緩慢溫和的改革措施,商量著來,達到農民得利,地主也不吃虧的雙贏局面,逐步實現耕者有其田的目標。
孫中山在政治領域主張採用革命的手段,在經濟領域主張採用溫和改良的方法,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前文已經分析過了,孫中山覺得革命是社會精英階層的事情,從來沒考慮過讓底層群眾參與,所以國民黨的主要成員都是地主、資本家家庭出來的精神小夥,這些人參加革命的主要目的是趕走列強和軍閥,達到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目的,但沒人贊同革自己家的命,孫中山雖然是領導,也需要手下兄弟們的幫村,不同意採取革命的手段對付地主和資產階級,也很正常,因為即使他下令了,負責執行的人就是地主和資本家,他們能執行才有鬼了。
第二個原因,俄國十月革命之後,歐美各個國家共產主義運動風起雲湧,讓這些國家的資本家脊背發涼,知道如果繼續往死裡壓迫工人們,工人一旦團結起來鬧革命,事情就大發了,不如實行一些社會改良和社會福利政策,提高工人工資、改善工人勞動狀態,採取這些措施的發達國家,勞資矛盾得到緩解,生產率得到提高,整個社會的氛圍變得和睦,也就沒人想著鬧革命了。
根據這兩條思路,孫中山覺得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決社會內部矛盾,具體的方法就是:提升生產效率、將運輸和交通企業收歸國有、對資本利得多徵稅(鼓勵勞動,打擊食利階層),搞搞轉移支付等等。
孫中山的想法好不好呢?肯定好嘛,如果能夠在不大動干戈的前提下,透過發展生產力和協調生產關係,讓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肯定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可惜的是,再好的想法,如果不符合客觀規律,那都是行不通的。
就拿土地這件事情來說,地主們不從事任何勞動,卻過著錦衣玉食的快樂生活,佃農們一生辛勞,卻從未吃過一次飽飯,對於這些情況,國民黨高層非常清楚,孫中山曾經說過“農民很辛苦勤勞得來的糧食,卻被地主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