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墨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此時,防守上海左翼已經沒有意義,防守上海左翼和圍攻上海的國軍奉命撤退,退到蘇州河南岸陣地,在蘇州河北岸留下了一個營的部隊,做象徵性抵抗,其實這個營只剩下了400人,他們防守的陣地叫四行倉庫。
團長謝晉元抱著必死的信念,和日軍在四行倉庫展開激烈的攻防戰,這場戰鬥得到了上海市民的熱烈支援,甚至連杜月笙都派青幫流氓給他們輸送物資,抵抗了四天後,根據老蔣指示,謝晉元帶領剩餘壯士退入英租界。
他們的英勇行為也被拍成了一部電影,叫《八佰》,導演管虎拍攝前找長腿將軍孫元良後人瞭解情況,遭到網民非議,其實這也好理解,孫元良早就率部隊撤退了,真正防守四行倉庫的是謝晉元。
仗打到這個份上,其實國軍已經完成了既定目標,沒必要在上海和日軍死耗下去了,應該迅速往後撤退,退到預設國防工事,繼續節節抗擊,才是正常思路。
陳誠和顧祝同向蔣提出了這個建議,蔣也同意了,但開始實施的時候,到10月底,蔣突然下令讓國軍繼續在既有陣地和日軍火拼,理由是九國公約大會蔣在11月3日在比利時召開,蔣的腦袋又開始不清醒了,將國家的命運完全寄託在了外人身上。
沒有辦法,國軍在蘇州河南岸和日軍繼續展開殘酷的巷戰,場面太血腥,就不仔細描述了。
此時日軍大本營的心態非常焦慮,裕仁時刻擔心蘇聯出兵揍他,睡在床上都覺得不踏實,上海日軍雖然逐漸佔據優勢,但是這種拉鋸戰一樣的場面是大本營不願意看到的,他們希望的是快速徹底的摧毀國軍主力。
既然在上海的日軍完成這個目標有困難,日軍大本營也豁出去了,乾脆再壓點本錢,以三個精銳師團組成第十軍,數量超過10萬,火速增援上海,快速殲滅國軍主力。
國軍集合全國70萬精銳,和20萬日軍在上海火拼,已經快支撐不下去了,何況日軍再加入10萬裝備精良的生力軍?
11月4日,日軍第十軍沿著他們明朝老祖先倭寇的步伐,在杭州灣登陸,原先負責防守的張發奎部已經被調去打巷戰了,只剩下2個連的部隊,哪裡擋得住十萬日軍精銳,杭州灣失守,整個淞滬地區的國軍已經陷入了被包抄的危險中。
陳誠的意見是趕緊撤退,國軍趕緊退入國防工事,利用堅固陣地進行抵抗,老蔣表示部隊再堅持三天,讓友邦人士看看咱們中國軍人的骨氣。
就這樣又拖了三天,到11月8日的時候,日第10軍已經渡過黃浦江,所有日軍均開始展開猛烈進攻,包圍圈已經開始形成,白崇禧急眼了,很不客氣的對老蔣說,軍隊已經開始崩潰了,不撤退也要撤退了,老蔣才下令部隊從上海撤退。
撤退的計劃制定的很詳細,但當時戰場一片混亂,通訊方式又極其落後,有的部隊收到撤退的命令,有的沒收到,正在戰鬥的部隊看到友軍撤退了,都慌了,也加入撤退的行列,當所有的部隊都陷入慌亂時,撤退就變成了潰退,秩序大亂。
很快就演變成日機在天上炸,日軍在地上追的局面。
幾十萬軍隊擠在路上,成為日軍戰機的活靶子,轟炸機和戰鬥機輪番上陣,狂轟亂炸,短短几天的時間,國軍就損失了十萬人,實在是萬分可惜,這些都是百戰餘生的老兵了。
軍官們也無法指揮部隊了,大家各自憑本事逃命,胡宗南的警衛人員全部被日本人打死了,幸虧他跑的快,才撿了一條命,薛嶽也差點完蛋了,司機和警衛被機槍打死了,薛嶽也跑的快,跑的時候連續遊過了三條河,這可是冬天,力氣耗盡差點被淹死了,幸虧抓住根木頭才得救。
到11月15日的時候,剩餘的國軍基本跑到了吳福國防工事,驚魂未定的國軍愕然發現,這些花費了巨資的所謂國防工事都是些豆腐渣工程,沒有一項符合標準,唯恐日本人的炮彈瞄不準,很多工事都是直接聳立在地表,甚至有些掩體連頂棚都沒有,準備迎接日軍戰鬥機的掃射。
國軍只能繼續後撤,12月2日,日軍佔領江陰要塞,南京門戶已經被開啟。
淞滬地區的戰事已經結束了,國軍傷亡30萬左右,日軍傷亡6萬左右,這個資料是比較通行的講法,如果有更準確的資料來源,大家可以告知。
此戰最大的意義在於,使中國空前的團結,也使日本人空前的失落,鼓舞了中國人計程車氣,打擊了日本人的狂妄。
至於失敗的原因有很多,老蔣肯定算頭一個,當斷不斷,三軍受累;主帥也算一個,籌備那麼長時間的對日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