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甫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春子極為敬重,並豁免全真道教的賦役。全真教有此殊遇,未免被其他門派妒忌。後蒙古南侵,全真教奮而抗之。自此全真教被蒙古視為眼中釘。
全真與少林均在江北,卻是江北百姓之福。這江北之地幾經覆轍,如今百姓只知漢不知宋也。少林寺更是千年古剎,少林寺僧,救國救民,慈悲天下。道之極盛乃全真,佛之大宏乃少林。全真與少林均得人心,若昭然除之,必得民憤。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事務十幾年,深得此道,才有這佛道之辯。”
張君寶聽到這裡,暗暗忖思:怪不得少林寺千年古剎,歷經征戰無數,依舊香火鼎盛。原來非是寺內高手眾多,乃是金朝、蒙古皆懂得“統治”之道。常言道: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滅了“道”與“佛”,便如同這“載舟”之水變成了死水,死水載舟豈能遠行?是以滅其一,才證其“統治”之道。
張君寶又想:若是蒙古想要滅佛又或滅道,一聲令下,千萬鐵騎踏過,又有何難?但其授意讓中土教派自相殘殺,卻又高明瞭許多。便道:“蒙古有此野狼之心,宏圖之意,無怪乎開疆擴土,所向披靡。”
張志敬道:“須知殺人容易,收心最難。適值其統一蒙古諸部,便欲放眼天下,有滅宋之意。可佛道兩教卻是他滅宋途中極大的絆腳石,故生此毒計,利用佛道之爭,挑起更大爭端,讓佛道兩派自相殘殺。他卻坐收漁翁之利。”
張君寶連連搖頭說道:“既然道長已然知道這只是那蒙古的計策,如何還飛蛾撲火,前去應辯呢?”
張志敬長嘆一聲道:“於公於私,卻不得不去。自先唐尊老子為祖,奉道教為國教至今,道之大,非全真一派,更有正一道,太一道,真大道,淨明道所傳不一,江北唯全真道最盛。若不應辯,恐天下人恥之,此為私;佛教一方若少林寺出頭,倒也無門戶之見,忽必烈處心積慮,從吐蕃請來那摩國師,八思巴上師等藏傳佛教。若不應辯,江北百姓這百餘年之信念,恐被動搖。漢地淪為蠻夷之廁不可怕,漢人淪為蠻夷之奴也不可怕,若漢人無有漢人之信念,才最可怕。”
(注:張志敬:字義卿,號誠明真人。李志常病終後,其為全真掌教。佛道之爭:史實曰公元1255,1256年,佛道雙方領袖一對一展開辯論,最終皆以佛教勝出告終。1258年,雙方改變了1v1的辯論方式,展開了一次陣容空前的大辯論。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事務,命姚樞等籌辦此辯論。佛教一方以少林福裕長老為首,那摩國師、八思巴等藏傳佛教僧侶助陣,合計三百餘僧;道教一方,則以繼任教主張志敬為主,合計全真教徒200餘人,此外,還有官方、文人代表的裁判200餘人。由雙方各出17名辯手,並在賽前約定:道勝則僧冠首而為道,僧勝則道削髮而為僧。結果,雙方的論爭以道家失敗告終。道教17位辯手遵照約定皆脫袍棄冠落髮為僧。蒙哥汗下令焚燒道教偽經45部,並歸還侵佔佛寺二百三十七所。本書左衡再三,將辯論推遲三年,與劇情不悖,左右都是忽必烈主持與主導。忽必烈雖然崇佛,但並未禁止其他宗教,佛、儒、道、回、基督均不排斥。筆者也想說,忽必烈乃是少有的明君。此觀點源於曉松老師。感謝曉松老師,感謝曉松奇談,感謝愛奇藝。)
。♂絲♂路♂文♂學♂網*♂.su♂ns♂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