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甫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精彩小說無彈窗免費閱讀!
張君寶見那瘦高和尚也說出四句偈語出來,便知和尚略已釋然。這四句話張君寶倒是在書上看過,說的是一百五十年前,宋朝名仕黃庭堅的軼事。此詩乃是黃庭堅建造滴翠軒之時刻在石碑之上。記載其有一次做夢,夢到了其前世乃是一名女子,雖是女身,卻入佛門,終生不嫁。黃庭堅訪到這位女子在世的母親,視為己母,並接到家裡供養。
黃庭堅所說的“似僧有發”卻與這和尚“似道無髻”一樣道理。宋人重禮法,言及前世“似僧有發”尚不避諱女子之身,那麼這瘦高和尚應也能放下其僧身道心。“道士”與“和尚”只不過是表象罷了,“真妄在心”是也。
張君寶聽這和尚以“貧道”自稱,便不以為然,改口以“道長”相稱,說道:“道長釋懷,卻是再好不過了。有飯不吃,那就有違常理,道長可先填飽肚子,再作打算。”
瘦高和尚略一痴笑,說道:“道長也好,和尚也罷,均是我。”說罷捏起一小塊點心,擱進嘴裡。外人看來,如同嚼蠟。那大胖和尚看到,滿臉驚愕,長伸站起,衝著張君寶深深一揖,說道:“小兄弟果非凡人,竟能讓張師兄吃飯,志然謝過小兄弟。”
張君寶說道:“謝不敢當,我倒是應該謝過大師昨晚的饅頭。”說著還了一禮。大胖和尚哈哈一笑,又去自顧吃食。
那瘦高和尚看了胖和尚一眼,說道:“你們還認識?”然後見大胖和尚低頭“嗯,嗯。”言語,自顧吃食,便對張君寶說道:“張兄弟既和師叔祖在一起,想必也不是外人。貧道乃是全真教第四代弟子張志敬,師承真常子李志常門下,這位是我的師弟李志然。”
張君寶聽罷也是雲裡霧裡,不甚明白。時下宋人重於禮法,與輩分之事極為考究。張君寶聽這位瘦高和尚叫做張志敬,想必是“志”字一輩,怎其師父亦是“志”字輩分,叫做李志常呢?不由得想起三年前下山之時,遇到華山之巔的眾人,其中就有全真教掌教李志常,道聽途說全真教第三代弟子均是“志”字一輩啊,不知何故這位張志敬卻自稱是第四代弟子呢。思索不解,便問道:“張道長,我只聽聞全真一派自開山祖師王重陽以下,傳有全真七子,七子之下均是‘志’字一輩,為何道長也是‘志’字一輩呢?”張君寶本就看著這位瘦高和尚面善,大胖和尚雖是粗魯,倒也暢快,是以覺得可親,出口毫無遮攔。
那瘦高和尚張志敬也不生氣,說道:“張兄弟也心直口快,我說來倒也無妨。全真一教與其他教派不同,不以字輩排序。自全真七子分派以來,各自門下規矩不盡相同。有的乃是大弟子傳授武藝,卻以師徒相稱。有的則是師徒傳藝,則不以師徒相稱,共拜大道為師,以兄弟相稱。道家講究‘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名與無名皆是道。只可惜,全真教至現在已經四分五裂。”
張君寶聽完又增疑惑,全真派歷來是道教第一大教派,如何又四分五裂?便又問道:“那龍門派是何門派?莫非是全真教的分支?”
張志敬長嘆一口氣說道:“全真教四分五裂,丹陽子馬鈺師祖門下弟子遠走寧海。長真子譚處端門下弟子隨之。長生子劉處玄門下弟子赴嶗山太清宮弘道。我等乃是丘處機師祖門下。玉陽子王處一門下弟子去了嵛山。廣寧子郝大通門下弟子去了華山。清靜散人孫不二歸隱洛陽近郊的鳳仙洞。自此,全真教不復存在。這諸多變故,皆因我這不僧不道之人所累而至啊。”
張君寶大吃一驚,早就聽聞全真教乃是天下道教第一,不想落得如此下場,忙問道:“道長所言何事?”
張志敬說道:“唉,自蒙哥汗火燒重陽宮以來,全真上下便與蒙古勢不兩立。兩年之前,忽必烈為了進一步打壓全真教,便召開了一場關於佛教道教的大辯論。相約:道勝則僧冠首而為道,僧勝則道削髮而為僧。結果道教失敗,我等一十七名辯手,依照約定脫袍棄冠,落髮為僧。全真教四分五裂皆因此事而起,重陽宮盛況不復再現。全真教毀於我輩之手,實乃汗顏。”
張君寶聽罷一怔,說道:“聽聞少林寺與全真教素來和睦,同抗外敵,何來不和之說?又怎會有佛道之辯?詳細事情還望道長不吝賜教。”
張志敬道:“佛道之爭,歷來已久,但僅僅是‘佛理’與‘道義’之爭,千百年來,並無甚大沖突。忽必烈深得‘統治’之法,挑起爭端,並從吐蕃請來八思巴上師壓陣,以打壓中土教派。
昔年師祖長春子丘處機曾西行覲見成吉思汗,‘一言止殺’,活人無數,傳為佳話。適值成吉思汗對師祖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