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宋的水稻畝產大約在250到300斤左右,十倍的畝產啊!
趙朗見張順驚叫出來,當即也想到了此時的水稻產量。這主要是受肥料和種子改良的因素制約,沒有化肥,沒有雜交水稻,每畝300斤已是不易了。想到20世紀建國之初,沒有化肥,沒有優良種子,那水稻產量也不高,後來農業部門大力推廣“漚肥法”,才把水稻產量提高到500斤左右,直到後來有了氨水,有了各種化肥,才把產量進一步提高。哦,對了,“漚肥法”也可以在此實施呀,只不過那氣味……
,!
趙朗拿起一個馬鈴薯道:“這東西若是種植出來,畝產三四千斤完全沒問題。這些種子用以培育下一批種,守業,你親自負責。一個馬鈴薯對半切開,土行壟,泥翻鬆,每三尺埋一塊,深半尺即可,一年兩熟,這春夏交替之時正好種植。種出來的收穫又作種子,擴大種植範圍,爭取兩年內培育出可種植五千畝的種子。這東西,在關鍵時候可以救下很多人。”
張順看著這些馬鈴薯,心裡那個激動啊!他生在張家村,從小貧困,也就是在受了第一次藍光照射後,才慢慢地壟斷了潯江邊的魚排,生活才有了改善,而在此之前,他的生活也不好過,三個兒女也有捱餓之時,要不然,他大哥張橫也不會去江上做那無本的買賣了。聽先生說此物畝產可達三四千斤,哪能不激動?抱著裝馬鈴薯的大罐子,咧著嘴直笑。聽趙朗說了育苗之法,便立即應道:“必不負門主所託。”
看著手裡的金雞納樹種子,趙朗又陷入了思考,在他的大腦記憶中,金雞納樹原產於玻利維亞和秘魯等地方,喜廕庇、溼潤的環境;要求年平均溫度為21c,溫暖、終年無霜的氣候環境;適合在土層深厚、質地疏鬆、保水及排水性好的土壤種植,長成後通常高3-6米,樹皮灰褐色,較薄,裂紋多而淺;把樹皮剝下來,曬乾,碾磨成粉,便是16世紀著名的“金雞納霜”,這東西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據說康熙那老小子患瘧疾也是傳教士的“金雞納霜”治好的。直到20世紀,科學家才從金雞納樹樹皮中提煉出生物鹼,製成奎寧藥片,而在這之前,西方治療瘧疾都是用金雞納樹樹皮磨成的粉末。後世的民國時期,有臺灣、雲南兩地種植金雞納樹。只是此時的臺灣還是不毛之地,又如何能去種植呢?雲南此時還叫大理,與大宋混不到一塊去,也不好過去種植啊。
想了片刻,心下有了決定,便對許貫忠道:“貫忠,這兩個罐子裝的種子很重要,這一種叫金雞納樹的種子,共有一斤左右,你先4個忠實可靠之人,去福建泉州,在泉州附近的山區,買一背陽之山坡,連三十畝左右的田地,以種田為掩護,在山坡上種植這金雞納樹,每兩年換一批人手,收集好種子,5年後再報予我,我有大用。”想了想,為了穩妥,他留下了三分之一的種子,儲存起來,以防萬一。
又指著另一罐種子道:“這是橡膠樹種子,裡面有100粒左右,也找4人,走水路,去儋州(今海南島),呃,就是蘇大學士流放的地方。找一向陽之地,種植此樹。也是每兩年換一批人,收穫到種子,就立即擴大種植面積,這些樹越多越好。”
接著,又詳細地對許貫忠解說這兩種樹的育苗與種植的具體方法。這兩種樹,一種喜蔭,一種喜陽,許貫忠都沒有見過,他把師父所傳援之法一一記在紙上,唯恐遺漏了什麼。
待將種子的培育與種植之法向許貫忠與張順分別講解之後,趙朗又道:“我還有一法,可使莊稼增產,就是那氣味有點不太好,你們也可以試試。”
許貫忠與張順一喜,能使莊稼增產就是王道,氣味不好啥的那算是問題嗎?這時代的人對土地與莊稼都有一種執念,畢竟見過的饑荒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趙朗把建水泥漚肥池以及漚肥的方法告知兩人,並一再強調,漚肥池必須要裝蓋子,若不是為了增產,他絕不會把這法子說出來,弄不好,會把江心島弄得滿島臭燻燻的。許貫忠和張順聽了後,興沖沖地找人具體實施去了。
:()他從水底中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