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終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王維
……
酈雪璇道:“太傅,虎賁軍女營也給我們教授園林庭院鑑賞的知識。以前我總覺得那是取悅權貴的把戲,從沒認真聽過。今天聽您一席話,撥雲見日。沒想到這裡面還有這麼多學問。”
徐太傅笑道:“取悅權貴,確實是他們傳授給你們題述知識的目的。不過換一個角度看,若想在京城裡混,就得融入上流社會的圈子,就得和他們有共同的喜好或談資。否則你孤芳自賞,被大家排擠出這個圈子,什麼事也辦不成。”
白復不以為然,道:“太傅,難道出淤泥而不染不對嗎?為什麼一定要趨炎附勢呢?”
太傅笑道:“罵了你多少回,就是不長記性,還是這般執拗。我且問你,青玄掌門是如何闡釋‘俠義’二字的?”
白復一愣,隨後,慷慨激昂回道:“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太傅笑道:“要想為國為民,僅憑一己之力行嗎?作為後浪,你們光喊口號可不行,關鍵得做成事。
而要想成事,就要最大化調動資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要想團結大家,第一步就是‘和其光,同其塵’,讓大家覺得你和他們是一類人,才不會排斥你,拖你後腿,掣肘你。
第二步,就是洞察不同人各自的利益訴求,滿足彼此的私利,方能凝聚人心,團結各方勢力。眾人拾柴火焰高,方能實現你的理想和抱負。正所謂,以眾人之私已成一人之功。”
白復若有所悟,但酈雪璇對此無感。徐太傅見此,又換了一個角度來講。
徐太傅道:“你們習武之人,常常會想,我專攻武術,時間和精力還來不及呢,哪裡顧得上這些?”
酈雪璇被說中心思,抿腆一笑。
徐太傅道:“武學一途,越往上走,越不囿於招數搏擊。自身修為不足的人,面對天地自然,無法昇華出任何意境,也就無法突破先天的侷限和束縛,自然也無法脫肉身、入化境。
如果把武學簡單地理解為一招一式的練習,那麼即使你數十年苦練不輟,也就是個一介武夫。僅靠單純的習武,是不可能孕育出過人的格局和境界的。所以以達摩大師為代表的少林高僧認為武術只是小技,他們都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對佛法的參悟,修為到了,武功自然精進。
眼界、格局、境界、創造力這類東西,不可能憑空產生,得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積累,更要學會從其他學問中借用和吸收。
中原武學,源自華夏文明。這個文明誕生了。諸子百家、天文地理、琴棋書畫、武學醫道……無不與此相關,都是一脈相承。庭院園林的構築也是這種文化的一種體現。園林中,山有山意,水有水境,一草一木皆有意蘊。日月山川,雲煙明晦,足以激盪智慧之海中浩瀚無盡的空靈氣韻。
學會從這種燦爛的文化中汲取養分,旁徵博引,博採眾長,頓悟精進,進入‘道’的境界,方能‘收拾入門’,成為一代宗師。
所以說,學會欣賞庭院園林之美,不僅能增加生活的情趣、審美的品味,更是開闊眼界、培養格局、提升境界、激發創造力的一種方式。
在欣賞庭院園林的同時,感受天人合一思想在掇山理水中的運用,才能理解士大夫對山水的眷戀。
《屍子》曰:‘人生於天地之間,寄也’。人生如寄,山寄於天地,人寄於山川。肉身形骸寄於山水,心神自在逍遙宇宙,這就是士大夫對人生的思考,對天地的探求。‘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酈雪璇言下大悟,再也不敢視園林庭院為玩物喪志之事。
酈雪璇回味片刻後,繼續問道:“太傅,我聽說好的造園師還要懂風水,何為風水呢?”
徐太傅笑道:“這是個好問題,你不問,我也要講。”
徐太傅娓娓道來:“:最早提出‘風水’一詞的人是西漢的青烏先生。到了東晉,郭璞在《葬書》中寫道:‘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後人也把‘風水’,叫做‘堪輿’。認為住宅或墳地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地形,能招致屋主或葬者一家的禍福。故,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風水之學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