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終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br>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br>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br>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br>
——《塞下曲》王昌齡〔唐代〕</br>
……</br>
說到山川地圖,王忠嗣道:“曹操曰:‘欲戰,審地形以立勝也’。</br>
山川地理是行軍打仗的關鍵,熟悉地形地貌,是取勝之道。</br>
凡軍有所行,先五十里內山川形勢,使軍士伺其伏兵,將乃自行視地之勢,因而圖之,知其險易。故行師越境,審地形而立勝,故次行軍。</br>
太宗皇帝每戰之前,事必躬親。先讓斥候偵查,看看有無敵人伏兵。隨後太宗皇帝一定親自檢視地形,甚至親自觀察敵軍大營。</br>
大戰之前,深入敵營,危險萬分,即便如此,太宗皇帝一定親自親為,絕不把此項任務派給其他大將,哪怕是他最信任的謀士和將領。”</br>
白復頗有些困惑,道:“看地圖不就可以嗎?為何主帥親赴險境?”</br>
王忠嗣道:“兵家有句諺語:‘莫道英雄冢,沙場有神靈!’</br>
如何用兵?一切用兵之道都在現場。</br>
親自到達現場,知道地形險易,才能更好地判斷哪裡適合屯軍,哪裡可能會藏伏兵,哪裡適合決戰。最終全盤推演,審時度勢,定下此戰策略。如同庖丁解牛,胸有成竹,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br>
三國時率軍攻滅蜀漢的魏國大將鄧艾,出身貧寒,曾在屯田部隊裡當一個看管稻草的小吏。鄧艾喜軍事,每臨高山大川,便勘察地形地貌,心中演兵。琢磨哪裡可以宿營,哪裡適合設伏。蒐羅兵書中各種地形,將天下山川盡收入腹。</br>
由於其身處底層,領兵打仗幾無可能。周圍同僚都譏諷他為‘鄧大將軍’。鄧艾毫不介意,樂在其中。</br>
這樣平平淡淡過了二十年。一次,鄧艾上洛陽呈報,被洛陽太尉司馬懿賞識,徵召為太尉府的掾屬,後升任尚書郎。</br>
景元四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徵西將軍鄧艾率兵三萬餘人,由狄道進軍,牽制蜀將姜維駐守沓中的主力。</br>
十月,鄧艾趁姜維被鍾會牽制在劍閣,率軍自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南出劍閣兩百多里。鄧艾率軍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魚貫而進,越過七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山高谷深,至為艱險。途中,糧運不繼,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隊走到馬閣山,道路斷絕,一時進退不得,鄧艾身先士卒,用毛氈裹身滾下山坡。</br>
鄧艾率軍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將馬邈;克綿竹,斬蜀將諸葛瞻;綿竹陷落,蜀軍全線崩潰。鄧艾乘勝進擊,一鼓作氣攻陷雒縣,逼近成都。蜀漢後主劉禪請降。鄧艾率軍入成都,蜀漢滅亡。</br>
此戰,鄧艾趁兩軍主力相持之際,率偏師出奇兵,進行大縱深迂迴穿插,繞過蜀軍的正面防禦,直搗蜀都成都。</br>
皆因地形地貌嫻熟,鄧艾才能在巴蜀群山中行無人之境七百餘里,鑿山險,治橋閣,巖谷峻絕,攀緣崖木,以氈自裹,投墮而下。</br>
鄧艾料敵先機,見解超人,與姜維數戰,未嘗敗績。偷渡陰平一役,堪稱戰史中歷次入蜀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其傑作的奇襲戰例永載史冊。”</br>
……</br>
王忠嗣將戰史講述的繪聲繪色。白復神往,崇敬之心油然而生。</br>
王忠嗣趁機將‘通、掛、支、隘、險、遠’六種地形和‘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六種危地的用兵之道;‘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九種地勢的作戰之法;‘走、馳、陷、崩、亂、北’六種必敗的情況;三十二種敵情觀察法一一傳授給白復。</br>
王忠嗣道:“古之名將,極重三軍平日訓練。</br>
正所謂慈不掌兵,嚴格訓練,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br>
吳起將軍言:‘鼓鼙金鐸,所以威耳,旌旗麾章,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以聲,不得不清;目威以容,不得不明;心威以刑,不得不嚴。三者不立,必敗於敵。故曰,將之所麾,莫不從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