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周易知”,指出《靈樞》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而衛氣失常這一章節與周易哲學緊密相關。
頷聯“陰陽變幻玄機顯,五行相生道理滋”,強調了陰陽的變化和五行的相生相剋在其中所體現的奧秘和道理。
頸聯“皮肉筋骨皆有法,浮沉深淺各存奇”,描述了對於皮肉筋骨等方面的詳細解析,以及疾病變化的微妙之處。
尾聯“潛心解析探真諦,醫道相融智慧披”,表達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其中真諦,將醫學與哲學智慧相融合的意義。
整首詩圍繞《靈樞·衛氣失常第五十九章》與周易哲學的解析,展現了對這一主題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二)《靈樞·衛氣失常第五十九章的周易哲學解析》
在古老的醫學經典《靈樞》中,第 59 章“衛氣失常”猶如一顆璀璨的星辰,閃耀著深邃的智慧光芒。當我們以周易哲學的視角來深度解析這一章節時,一幅更為宏大而玄妙的畫卷便徐徐展開。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宇宙萬物的根本法則,它們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構成了世界的動態平衡。而在“衛氣失常”這一章節中,我們同樣能看到陰陽之道的體現。衛氣,作為人體的一種重要生命能量,其執行失常正如同陰陽失衡,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
黃帝提出的“衛氣之留於腹中,搐積不行,菀蘊不得常所,使人支脅胃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這一問題,恰如在探索陰陽失衡的根源。伯高的回答則像是在指引我們尋找恢復陰陽平衡的方法,“其氣積於胸中者,上取之,積於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旁取之”,這種根據衛氣積聚的不同部位而採取不同取穴方法的理念,正與周易中因勢利導、順應自然的思想相契合。
黃帝與伯高之間關於取之奈何的對話,更是充滿了周易哲學的智慧。“積於上,瀉人迎、天突、喉中;積於下者,瀉三里與氣街;上下皆滿者,上下取之,與季脅之下一寸;重者,雞足取之”,這一系列具體的操作方法,如同在演繹陰陽的變化與調和。而“診視其脈大而弦急,及絕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則提醒我們要洞察事物的本質,明辨陰陽的虛實,不可盲目行事。
在周易哲學中,五行是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它們相生相剋,相互作用。而在“衛氣失常”中,我們也能看到五行理論的影子。黃帝問於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氣血筋骨之病也?”伯高的回答中,“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這種根據身體不同部位的表現來判斷疾病所在的方法,正體現了五行與人體各部分之間的對應關係。
進一步深入探討,“皮之部,輸於四末;肉之柱,有臂脛諸陽分肉之間,與足少陰分間;血氣之輸,輸於諸絡,氣血留居,則盛而起,筋部無陰無陽,無左無右,候病所在;骨之屬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腦髓者也”,這些關於皮肉氣血筋骨的詳細闡述,更是將五行的生剋制化融入其中。每一種疾病的變化,都如同五行的相互作用,錯綜複雜而又井然有序。
黃帝與伯高關於“取之奈何”的討論,再次展現了周易哲學的深邃。“夫病變化,浮沉深淺,不可勝究,各在其處,病間者淺之,甚者深之,間者小之,甚者眾之,隨變而調氣,故曰上工”,這種根據疾病的變化而靈活調整治療方法的理念,正是周易中變易與不易的體現。疾病在不斷變化,我們的治療方法也應隨之變化,但其中的根本原則卻是不變的。
而黃帝問於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溫寒,有老壯少小,別之奈何?”這一問題則引出了對人體生命狀態的深入思考。伯高的回答中,“人年五十已上為老,二十已上為壯,十八已上為少,六歲已上為小”,這種對年齡階段的劃分,反映了生命的發展規律,如同周易中的週期變化。
“人有肥、有膏、有肉”的區別,以及對肥瘦大小溫寒的描述,更是讓我們看到了人體生命狀態的多樣性。“膕肉堅,皮滿者,肥。膕肉不堅,皮緩者,膏。皮肉不相離者,肉”,這些細緻的區分,如同周易中對萬物的分類與描述,每一種型別都有其獨特的特點與規律。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細理者,身熱。脂者,其肉堅,細理者熱,粗理者寒”,“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肉者,身體容大。脂者,其身收小”,這些關於不同體質特徵的描述,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瞭解了人體的奧秘。而“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肉者,多血則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