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五臟對身體結構和功能的主導作用。
“勞所傷”提醒我們注意過度勞累對身體的損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保持適度的勞動和休息,是維護身體健康的關鍵。
“脈應象”則描述了五臟脈象的特點。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透過脈象的變化,我們可以瞭解五臟的健康狀況。
總之,《黃帝內經》的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是一部關於人體生理、病理、情志、環境等多方面的百科全書。深入研究和理解這一篇章,對於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身體,預防和治療疾病,以及追求健康和諧的生活,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的原文與譯文如下:
1. 原文: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洩,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
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併者也。
五臟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溼,腎惡燥,是謂五惡。
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痺,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瘖,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
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臟之脈。
2. 譯文:
五味所入:五味酸、辛、苦、鹹、甘所入的分別是肝、肺、心、腎、脾。
五氣所病:心氣失調則噯氣;肺氣失調則咳嗽;肝氣失調則多言;脾氣失調則吞酸;腎氣失調則為呵欠、噴嚏;胃氣失調則為氣逆、呃逆,或有恐懼感;大腸、小腸病則不能泌別清濁,傳送糟粕,而為洩瀉;下焦不能通調水道,則水液泛溢與面板而為水腫;膀胱之氣化不利,則為癃閉,不能約制,則為遺尿;膽氣失調則易發怒。這是五臟之氣失調而發生的病變。
五精所並:精氣並與心則喜,精氣並於肺則悲,精氣並於肝則憂,精氣並於脾則畏,精氣並於腎則恐。這就是所說的五並,都是由於五臟乘虛相併所致。
五臟所惡:心最怕熱,肺怕寒冷,肝怕邪風,脾怕溼邪,腎怕乾燥。
五臟化液:心之液化為汗,肺之液化為涕,肝之液化為淚,脾之液化為涎,腎之液化為唾。這是五臟化生的五液。
五味所禁:辛味走氣,氣病不可多食辛味;鹹味走血,血病不可多食鹹味;苦味走骨,骨病不可多食苦味;甜味走肉,肉病不可多食甜味;酸味走筋,筋病不可多食酸味。這就是五味的禁忌,不可使之多食。
五病所發:陰病發生於骨,陽病發生於血,陰病發生於肉,陽病發生於冬,陰病發生於夏。這是疾病發生的五種情況。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分,則陽偏盛,而發為狂病;邪入於陰分,則發為血脈阻滯的痺症;邪搏擊於陽則陽氣受傷,而發為癲疾;邪搏擊於陰側則陰氣受傷,而發為音啞之疾;邪由陽而入於陰,則從陰而為靜;邪由陰而出於陽,則從陽而為怒。這就是所謂的五亂。
五邪所見:春天見到秋天的毛脈,是金克木;夏天見到冬天的石脈,是水克火;長夏見到春天的弦脈,是木克土;秋天見到夏天的洪脈,是火克金;冬天見到長夏的濡緩脈,是土克水。這就是所謂的五邪脈。其預後相同,都屬於不治的死證。
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