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進一步詢問四季脈象的順序、逆從變化,以及脾脈的特點。岐伯指出,脾脈屬土,是孤髒而灌溉四旁的。脾脈的善惡可以透過脈象表現出來,善者難以察覺,惡者則可以觀察到。脈象如水之流是太過,病在體表;如鳥之喙則是不及,病在體內。脾脈太過會使人四肢不舉;不及則會使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透過對這篇經文的深入解讀,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五臟真髒脈與疾病的關係,以及脈象在疾病診斷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黃帝內經》中蘊含的博大精深的醫學智慧和對人體生命活動的深刻洞察。這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醫學理論基礎,也為我們探索和研究人體健康與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指導。我們應當珍視這一經典著作,不斷從中汲取知識和智慧,為推動醫學的發展和人類健康事業的進步貢獻力量。
將這篇經文“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讀之”,如獲至寶,這正是《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的珍貴价值所在。讓我們在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中,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人類的健康福祉而努力奮鬥。
(二)《藏氣傳變與疾病生死解析》
在中醫理論中,“藏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這句話揭示了臟腑之間氣機的傳遞和變化規律。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這種傳變若不加以治療,最終會導致死亡,且死亡的時間可以透過一日一夜五分之來推測。
黃帝還指出,五臟相通,疾病的轉移都有一定的次序。五臟有病時,會各自傳其所勝之髒。如果不及時治療,經過一定時間,疾病會傳遍五臟而導致死亡,這就是順傳所勝之次。因此,能夠辨別疾病來自於陽經還是陰經,就能知道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死生的期限,也能知道疾病發展到何種程度會導致死亡。
風邪被稱為百病之長,當風寒侵襲人體時,會使人毫毛豎起,面板緊閉而發熱,此時可以透過發汗來治療;如果出現痺症、麻木不仁、腫痛等症狀,可以採用湯熨、火灸、針刺等方法去除。如果不及時治療,疾病會傳入肺部,形成肺痺,出現咳嗽、上氣等症狀;若肺痺不治療,又會傳至肝臟,形成肝痺,也叫厥病,出現脅痛、吐食等症狀,此時可以透過按摩、刺耳等方法治療;若肝痺不治療,會傳至脾臟,形成脾風,出現黃疸、腹中熱、心煩、出黃等症狀,此時可以透過按摩、用藥、沐浴等方法治療;若脾風不治療,會傳至腎臟,形成疝瘕,出現少腹冤熱而痛、出白、蠱病等症狀,此時可以透過按摩、用藥等方法治療;若疝瘕不治療,會傳至心臟,形成筋脈相引而急的瘛病,此時可以透過艾灸、用藥等方法治療;若仍不治療,滿十天後,依法當死。腎臟再傳至心臟,心臟又反傳至肺部,出現寒熱症狀,依法當三歲死,這就是疾病的傳變次序。
然而,有些疾病突然發作,不一定按照傳變的次序發展;或者其傳變過程不按常規順序進行。憂、恐、悲、喜、怒等情緒會使疾病的傳變失去常規次序,從而使人患上大病。因此,喜會使腎氣受損,怒會使肝氣受損,悲會使肺氣受損,恐會使脾氣受損,憂會使心氣受損,這就是其中的道理。
疾病有五種,五種相互組合就有二十五種變化,以及它們的傳化過程。傳變就是乘虛而入的意思。
當出現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等症狀時,若在六個月內死亡,是真髒脈出現的表現,就可以確定死亡的日期。同樣,出現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等症狀,若在一個月內死亡,或出現真髒見的情況,也可以確定死亡的日期。其他類似的症狀組合和真髒脈出現的情況,也都有相應的死亡時間預測。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等症狀出現時,若真髒來見,預測在一年內死亡,見到真髒脈時,就可以確定死亡的日期。當出現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脫肉、目匡陷、真髒見且目不見人等症狀時,會立即死亡;若真髒見而目能見人,則在其所不勝之時死亡。
如果身體突然遭受嚴重的虛損,五臟氣機閉塞,脈道不通,氣不往來,就如同墮入水中或溺水一般,無法預測死亡的時間。
總之,瞭解臟腑之間的氣機傳變規律以及疾病的發展和預後,對於中醫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