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通通普通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趙匡胤裝作一副剛剛睡醒、驚慌失措的樣子,對將領們說:“你們這是幹什麼?我何德何能,敢當此大任?”將領們則齊聲回答:“如今主上幼弱,國家安危繫於一線,我等願擁立將軍為帝,以保國家安寧,還望將軍不要推辭。”
趙匡胤在一番推辭之後,最終“無奈”地接受了大家的擁立,正式稱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黃袍加身”的典故。
稱帝之後,趙匡胤率領大軍迅速回師開封。在回師的途中,趙匡胤向士兵們宣佈了一些紀律,要求他們不得擾民,要保持良好的軍風軍紀。這一舉措使得大軍在回師過程中並沒有引起太大的社會動盪,反而贏得了沿途百姓的支援和讚譽。
當大軍抵達開封城外時,守城的將領們面臨著一個艱難的抉擇。他們一方面要忠於後周皇室,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到趙匡胤率領的大軍實力強大。在經過一番權衡之後,大部分守城將領最終選擇了開啟城門,迎接趙匡胤的大軍進城。
其中,有一位守城將領名叫韓通,他對後周皇室忠心耿耿,企圖組織抵抗趙匡胤的大軍。然而,他還來不及採取更多的行動,就被趙匡胤的部將王彥升發現並殺害了。韓通的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一些忠於後周皇室之人的不滿,但也無法阻擋趙匡胤進軍開封的步伐。
進入開封城後,趙匡胤並沒有立即對後周皇室採取殘忍的手段。他先是來到了後周皇宮,見到了符太后和後周恭帝。趙匡胤對他們表示了尊重和歉意,說自己也是迫不得已才稱帝的,希望他們能夠理解。然後,趙匡胤安排了妥善的住處,讓他們能夠安穩地生活下去。這一舉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後周皇室和一些忠於後周的大臣們的牴觸情緒,也使得趙匡胤的稱帝過程相對順利了一些。
六、趙匡胤稱帝后的舉措:穩定政權與建立宋朝
趙匡胤稱帝后,將國號定為“宋”,定都開封,史稱北宋。為了穩定剛剛建立的政權,趙匡胤採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
首先,趙匡胤對參與陳橋兵變的將領們進行了封賞。他深知這些將領在兵變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他能夠順利稱帝的重要保障。因此,他給予了石守信、王審琦等將領高官厚祿,讓他們成為了宋朝的開國功臣。同時,趙匡胤也透過封賞的方式,將這些將領的命運納入到了自己的掌控之下,避免他們再次發動兵變,威脅到政權的穩定。
例如,石守信被封為歸德軍節度使,王審琦被封為泰寧軍節度使,他們在各自的封地內享有一定的特權,但同時也受到宋朝中央政權的監管。
其次,趙匡胤開始著手整頓吏治。他深知在五代十國時期,吏治腐敗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國家的治理和發展。因此,他選拔了一批有才能、有品德的官員,充實到各級政府部門中。同時,他還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官員考核制度,對官員的政績、品德等方面進行考核,對於那些不稱職的官員,堅決予以淘汰。
他曾親自考察一些地方官員,發現有的官員貪汙腐敗、欺壓百姓,便立即將其撤職查辦,換上了有能力、品行端正的官員。
再者,趙匡胤重視發展經濟。他明白在經歷了長期的戰亂之後,經濟的復甦是國家穩定和發展的關鍵。因此,他採取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如鼓勵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發展商業貿易等。透過這些措施,北宋的經濟逐漸開始復甦,百姓的生活也慢慢得到了改善。
例如,他下令減免農民的賦稅,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對於開墾出來的荒地,在一定期限內給予免稅政策。同時,他也放寬了對商業活動的限制,促進了商業的繁榮,使得開封等城市的商業街區日益熱鬧起來。
此外,趙匡胤還在軍事方面進行了改革。他深知自己是透過兵變稱帝的,因此對於軍隊的掌控至關重要。他將禁軍進行了重新整編,分為殿前司和侍衛司兩部分,分別由不同的將領統領。同時,他還實行了“更戍法”,讓士兵定期輪換駐地,防止士兵與將領之間形成過於緊密的關係,從而避免再次發生兵變的可能。
最後,趙匡胤還注重文化教育的發展。他認為文化是國家的靈魂,只有培養出大量有文化、有素養的人才,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他鼓勵民間辦學,支援文人墨客的創作活動,並且還親自參與一些文化活動,如寫詩、書法等。透過這些舉措,北宋的文化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
他曾親自到一些學府視察,與學子們交流學問,鼓勵他們努力學習,為國家效力。
七、陳橋兵變及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