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通通普通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唐等割據政權也在觀望局勢,隨時準備在有利可圖時有所行動。
另一方面,後周內部的政治局勢也並不平靜。一些將領和大臣之間存在著權力爭鬥,各自為了自身的利益盤算著。比如,殿前都點檢張永德和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之間就存在著矛盾。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在軍中地位頗高,而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同樣手握重兵。兩人為了爭奪軍中的主導權,明爭暗鬥不斷,這使得後周的軍事指揮系統存在著一定的混亂。
而在這種局勢下,趙匡胤所領導的禁軍勢力卻在悄然壯大。
趙匡胤在長期的軍事生涯中,憑藉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魅力,吸引了一大批忠誠且有能力的將領和士兵追隨他。他在禁軍中建立了深厚的人脈關係,許多禁軍將領都與他關係密切,願意聽從他的指揮。比如石守信、王審琦等,這些人都是趙匡胤的親信,在後來的陳橋兵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趙匡胤還透過一系列的手段,不斷提升自己在朝廷中的影響力。他禮賢下士,結交了許多文人墨客和朝中大臣,使得自己在朝廷內外都擁有了良好的口碑。他曾與趙普等文人謀士頻繁交流,探討治國理政之策,趙普也逐漸成為了他的心腹之人。同時,他也善於利用一些政治機會,展示自己的忠誠和能力,進一步贏得了後周皇室和部分大臣的信任。
例如,有一次朝廷商議對南唐的政策,趙匡胤在會上提出了一套既有利於維護後周的利益,又能避免過度刺激南唐的方案,得到了大多數大臣的認可,也讓後周皇室對他的政治眼光有了更深的認識。
然而,隨著趙匡胤勢力的不斷壯大,一些人開始對他產生了猜忌。畢竟在那個動盪的時代,手握重兵的將領往往是政權穩定的最大威脅。但趙匡胤卻表現得十分低調和忠誠,他似乎並沒有表露出任何不軌之心,依舊兢兢業業地為後周效力,這也讓一些對他的猜忌暫時得以緩解。
四、陳橋兵變的爆發:精心策劃還是順勢而為?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後周朝廷突然接到北方邊境的緊急軍情,稱契丹和北漢聯軍南下入侵。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商議後決定派遣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往抵禦。這一決定看似平常,但實際上卻成為了陳橋兵變的導火索。
趙匡胤接到命令後,立即率領大軍從都城開封出發。當大軍行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時,天色已晚,於是大軍便在此地駐紮休息。就在這個夜晚,一場改變歷史程序的變故悄然發生了。
關於陳橋兵變究竟是趙匡胤及其親信精心策劃的一場陰謀,還是順勢而為的偶然事件,史學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一種觀點認為,陳橋兵變是趙匡胤及其親信精心策劃的奪權行動。他們事先早已暗中謀劃好了一切,利用這次出征的機會,製造出契丹和北漢聯軍入侵的假軍情,以此來獲取軍隊的指揮權,並在途中發動兵變。在大軍駐紮陳橋驛的當晚,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將領如趙匡義(趙匡胤之弟)、趙普等開始在軍中散佈言論,說如今皇帝年幼,無法親政,我們在外征戰,為國家出生入死,卻得不到應有的賞賜和回報,不如擁立趙匡胤為帝,這樣大家才能有更好的前途。這些言論在軍中迅速傳播開來,引起了士兵們的廣泛共鳴。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陳橋兵變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順勢而為。當時後周政權本身就不穩定,皇帝年幼,政治局勢混亂。而趙匡胤作為禁軍的主要將領,在軍中威望極高,士兵們對他本來就十分敬重和信任。當大軍面臨出征抵禦外敵的情況時,士兵們出於對自身前途和國家命運的擔憂,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擁立趙匡胤為帝,希望透過他來改變現狀,實現國家的穩定和繁榮。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可能事先並沒有明確的奪權計劃,但在面對士兵們的擁立呼聲時,他順應了形勢,最終決定稱帝。
無論哪種觀點更接近事實,不可否認的是,在那個夜晚,陳橋驛的氣氛變得異常緊張而又熱烈。士兵們的心情被徹底點燃,他們紛紛表示願意擁立趙匡胤為帝。
據一些史料記載,當晚軍中的一些士兵已經開始私下準備黃袍等象徵帝王的物品,可見士兵們對於擁立趙匡胤為帝的熱情之高。
五、兵變過程:從黃袍加身到回師開封
在士兵們的擁立呼聲越來越高的情況下,趙匡胤的親信將領們開始行動起來。他們準備好了黃袍(在古代,黃袍是帝王的象徵),然後來到趙匡胤的營帳前。
此時的趙匡胤,似乎還在營帳中沉睡。將領們闖入營帳,將黃袍披在了趙匡胤的身上,並高呼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