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一百二十四章
龍驤軍出關
此次出兵支援遼東卻跟西南用兵不同,受限於京營的軍事體制,籌措各類器械、糧草以及調兵遣將都需要很多時間來準備,另外,皇帝還特意將這支脫胎於京營的三萬人馬授予了嶄新的番號“龍驤軍”,以示從過去京師三大營徹底決裂的態度。
在皇帝看來京師三大營發展到今天已經是落後的軍事制度了,正所謂不破不立,這三大營他早晚是要廢除的。每歲不知道消耗朝廷多少紋銀養著這支拱衛京師,在冊賬目十八萬的部隊。可實際上三大營內的將士也就七八萬,甚至還不到。
就是這七八萬,也多是關係戶或者潑皮無賴混入軍中,貪兵餉來著,平日裡剿剿地方匪寇都稍顯力不從心,就更別提勞師遠征,跟驍勇善戰的u、後金作戰了。
若非皇帝提前讓王象乾整頓京營長達一年之久,恐怕此時馳援廣寧城的兵馬還需要從其餘邊軍中抽調。
現如今王象乾被調往遼左前線,那麼整頓京營的工作就應該找個接班人,皇帝命他推薦人手代理他繼續整頓京營,王象乾舉薦了兩個人,一個是王在晉,另一個是袁可立。
王在晉主持遼務司,袁可立跟楊嗣昌在西北主持馬市及整理三邊防務。
這兩個人都動彈不得。
如此便令皇帝有些為難。
“可笑我堂堂大明國,六千萬兆民,可到了關鍵時刻,竟然無人可用。”皇帝憤怒的嘆息道。“武將呢?從武將裡推舉幾個有練兵特長的!”皇帝說道。
王象乾一愣,他忙道:“皇上,這有違祖制啊,除了開國初期,由將帥們指掌兵權,此後皆改由文臣督師,如此才能震懾驕兵悍將,不至於令他們無法牽制,反過來,危害朝廷。”
王象乾說的還是老調常談,無外乎就是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然後組建禁軍的那一套故智。說來說去還是提放著武將,認為武將執掌兵權比文臣執掌兵權對朝廷的潛在威脅更大。
皇帝卻有自己的一番計較,他說道:“非常時期,非常手段!”
“再者說,天命在朝廷!無緣無故的武將也不會冒著殺頭的風險背叛朕。反倒是用人不疑,能夠取得武將們的感激與忠誠,妄加猜測只會換來相互之間的提防與疑心。你不必諱言,就從九邊的總兵官裡挑選,看看有什麼可用之才,可造之才。”
見皇帝執意如此,王象乾只得妥協,他沉吟片刻後,說道:“老臣思來想去,唯有薊鎮參將孫祖壽最為合適。”
孫祖壽?
皇帝忙道:“說說看?”
“孫祖壽雖然是個武將,可人們卻以‘彬雅’來尊稱他。此人身材高大魁梧,相貌英俊,崇尚節義。幼年受家庭薰陶,學文習武,頗具文人氣派。”王象乾為人雖然精明練達,可也不能免俗,為皇帝舉薦將才,首要考慮的還是“文人氣派”四個字。
大明朝重文輕武的文化氛圍實在是太過濃厚了!
“孫祖壽是萬曆三十二年中的武進士,三十五年,擔任保鎮固關的守備,他的駐地位於直隸省與山西省之間的交通要道。那地方水土不好,地裡產出的糧食很少,因為當地的老百姓多為非作歹,彪悍野蠻,不知禮儀。為了改善民風,孫祖壽在訓練軍隊之餘,開辦學校,讓城中子弟都來上學。並制定鄉規民約,明確提出孝敬長輩、兄弟友愛、鄰里和睦相處等具體要求,並監督執行,使風俗民情漸漸淨化。四方百姓得到訊息,紛紛要求到這裡來定居,孫祖壽捐出自己的薪俸,蓋了許多房屋給他們居住。人多了,民風淳樸了,不再想著歪門邪道,而是一心從事農桑勞作,在山野之中開闢出更多的農田,那地方的日子也算越過越富裕。不過儘管孫祖壽治軍有方,造福一方百姓,政績突出,但因為他守正不阿,從不媚上,以致在任8年未能得到升遷。”
王象乾為皇帝舉薦將才,其次考慮的是“為將清廉”四個字。
這頭兩個標準可都是選拔文臣的標準啊,聞言,皇帝不禁有些著急,覺著這個孫祖壽應該不怎麼地,至少不會是個合格的大將。畢竟在明末這種腐敗透頂的大環境下,怎麼會有“儒將”存在,就更別提為將清廉四個字了,就是太祖成祖、仁宣之治等大明朝的高光時期,符合這兩點的明朝將領也是鳳毛麟角!
皇帝不悅的說道:“朕讓你舉薦的是統軍大將,而非刀筆小吏。大明朝不缺文人!缺的是橫刀立馬的大將軍!”
見狀,王象乾忙道:“皇上,請聽臣下慢慢道來。”頓了頓,王象乾講述了一個關於孫祖壽的故事: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