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澤來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休息片刻。”臺上又響起了李先生毫無感情的聲音。
“譁~”
“這...我剛剛沒有看錯吧?”
“洛小姐對曲譜的熟悉程度,堪稱恐怖...”
“蘇梓墨不是號稱冷仙子最得意的高徒嗎?就這還得意個錘子?”
“看來,在下的手娟,怕是用不上了...”
“是啊,是啊,我的也用不上了...”
其他書院的學子或震撼或不解,可白馬書院的人全是一片驚喜,甚至連林彥舟都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意。
“哈哈...前有顧師兄,後有洛小姐,沒想到啊沒想到...”
“淡定,淡定,君子當靜不露機,雲淡風屯矣,嘻嘻...”
“肅靜!”
殿內瞬間安靜下來。
李先生得到三位大樂師的授意,接著朝四人道:“第二回合,寫出音曲中的錯誤,每首奏完,十息時間。”
這裡的錯誤指的是基於原曲作的修改,參照原曲譜為標準。
說完又示意關融書院的兩個大樂師上臺。
關融書院的兩個大樂師分別叫何宮,段明,都是成名許久的大樂師。
二人分別落座,相互點頭示意後,便開始了彈奏。
“咚~”
霎時,殿內琴音嫋嫋。
此曲曲名為《雲宮散》,算是比較冷門的曲子。
臺上四人都聚精會神地聽著,生怕有所遺漏,只要聽出一處錯誤,便快速記在紙上。
“咚~”
音止,一曲奏罷。
“十息已過,止筆,示人!”
四人立即停筆,提起了手上的紙張,先是給兩位大樂師看了看,再拿著轉向臺下的方向,上官萍看到,點了點頭,在紙上記錄著。
“《雲宮散》,六處錯誤,分別為三節中段,‘少商太宮,正確應該為‘少商少角’,”臺上順勢響起了何宮大樂師的話。
這裡簡單提一下古代的音律,古代主要以五音(七音)十二律為主。
五音就是宮商角(jue)徵(zhi)羽,對應著就是咱們常見的1(do)、2(re)、3(mi)、5(sol)、6(la)五個音階,注意,沒有4(fa),當然,五音還要分陰陽,比如太宮和少宮就分別是陽和陰,可以簡單理解為太宮比少宮聲音更洪亮。
十二律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冼,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聽起來很抽象,那麼十二律到底是什麼呢,這個其實就是古代對一個八度音程之間的頻率劃分。
什麼叫一個八度音程呢,很簡單,就是兩個音的頻率之比為兩倍關係就是一個八度,比如一個人說話的頻率為800hZ,另一個人說話的頻率為400hZ,那麼兩個人說話的音調就是隔了一個八度。
為什麼非要兩倍呢?
因為兩倍頻率,是人類聽覺差異較為明顯的最低整數倍。
也就是說,人類聽到兩倍頻率差異的聲音,很容易分辨不同,但是頻率高一點點或低一點點,那很多人就分辨不出有什麼區別了。
但是作為音樂來講,兩倍頻率還是不夠細!
所以需要劃分得更細,現代音樂自不必說,那麼古人如何劃分一個八度之間的頻率呢?
古人想了一個好辦法,叫“三分損益法”。
損很簡單,就是減短一點,益就是增加一點。
什麼意思呢,原理上來講,樂器發聲屬於機械駐波,機械駐波在介質一定(同樣的樂器材料)下,那麼傳播速度就一定,速度一定,那此時發出來聲音的頻率和波長就是反比關係。
簡單來說就是,一根絲制或管制的樂器,長度變為原來的1\/2,那麼頻率就變成了原來的兩倍,此時間隔的音程就是一個八度。
那麼“三分損益”怎麼操作的呢?
具體來說就是拿一根長27厘米的琴絃定為“黃鐘”(假設此時彈奏出的頻率為400hZ),那麼下一根琴絃的長度就為27*2\/3\\u003d18厘米,這一根定為“大呂”,,相當於長度變為原來的2\/3(損1\/3);那麼再下一根18*4\/3\\u003d24厘米,定為“太簇”,相當於長度變為上一根的4\/3(益1\/3),接著再下一根, 又損1\/3,再增1\/3...
這樣重複11次之後,就會得到最後一根琴絃,彈奏的音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