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浮生若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讓侍奉劉宏這麼多年,皇帝怎麼想的可能皇帝自己都不一定清楚,但張讓肯定是清楚的!
劉宏只想享樂,跟他說天下大亂就是給他添堵。
但戰局卻是一塌糊塗,黃巾軍的勢頭起來的極快,頗有燎原之勢。
朝廷的軍隊沒有準備,倉促之下應付起來有些捉襟見肘,節節敗退。
整整四個月,沒有一個好訊息。張讓怎麼敢讓這些訊息被皇帝知曉?
皇甫嵩發兵之前的上諫猶在眼前,為了提升士氣,劉宏已經大赦黨人,發還徙徒。
這些幸蒙大赦的,可都是跟他們十常侍作對的死敵。
大臣們都蠢蠢欲動,緊緊盯著每一個可以扳倒他們的機會,若是再以增兵破賊為由,逼迫劉宏誅殺宦官,到時候恐怕劉宏再不情願,也只能妥協。
現在張讓最需要什麼?
一場勝利!
一場不屬於群臣,但屬於大漢,屬於皇帝的勝利!
九原大捷無疑是給他雪中送炭!
呂逸是邊軍,這就意味著他們跟朝中這些大臣,這些世家沒有半個銅錢的關係。
大漢立國近四百年,邊釁不斷,上一次大捷還是早已經致仕的度遼將軍馬續在四十年多前在谷城,率二萬大軍擊敗南匈奴左部句龍王吾斯的八千鐵騎。
但上一次大敗卻是七年前田晏、臧旻和夏育三萬大軍不敵鮮卑單于檀石槐的胡虜聯軍。
自此以後,邊境戰事不斷,侵擾不絕,直到呂逸這一戰,才總算揚眉吐氣。
更何況呂逸是以少勝多,足以讓軍心大定,朝野振奮。
這說明什麼?
說明大漢朝不是沒有可以力挽狂瀾的勇將,更不缺敢戰之兵。邊軍對抗胡虜都能以少勝多,朝廷的軍隊在中原鎮壓農民造反為何連連失利?
很明顯是你們這些大臣無能,總不能再厚著臉皮怪到他張讓的頭上了吧。
崔烈也終於恍然大悟,他這才明白為什麼張讓昨天是那樣的態度。
張讓需要呂逸,這樣一個能打勝仗的少年將才,無疑是張讓拉攏的首選物件。
十常侍除了劉紅的寵幸之外,根本沒有其他的籌碼。
沒有軍權就沒有真正的話語權。
如果能順利得到邊軍的支援,恐怕他們這些世家大臣還真的只能一籌莫展。
關鍵丁原這樣的邊軍也需要張讓這樣的天子近臣的賞識和提攜,否則他只能一輩子窩在幷州,再難有升遷的可能。
兩方面一拍即合,至於說呂逸謀反?
在張讓看來簡直就是個笑話。
一個邊軍小小的軍候,年輕氣盛,發兩句牢騷而已,能掀起多大的浪花?
是了!呂逸甚至還不是軍候,只是請封而已,說到底現在還是白身,拿什麼謀反?
張讓一邊心裡面暗爽,一邊笑眯眯的向劉宏稟告道:“陛下,此事千真萬確,有幷州刺史丁原奏章為憑。”
劉宏龍顏大悅,破天荒的接過奏章親自翻看。
越看越高興,越看越滿意。
“阿父,這呂逸之前朕從未聽聞,我大漢有此少年才俊,為何竟無人舉薦?”劉宏興奮的問道。
“陛下容秉,那呂逸今年不過十五,又僻處關外,自然聲名不顯。”張讓從容說道。
劉宏聞言,連連點頭。
張讓又道:“若不是九原城被圍困數日,只怕太平之時,此子也沒有一展雄才的機會,丁原大人州郡事務冗雜,一時無法面面俱到,也情有可原!”
“阿父言之有理,只是既然這呂逸有如此才華,理當為我大漢效力,不可埋沒於邊塞才是啊。”劉宏說道。
“陛下聖明!”張讓等十常侍趕緊拍馬屁道,“此戰大勝,揚我大漢國威,丁刺史特請陛下聖恩加封呂逸為屯騎校尉軍候,其父呂布為幷州主簿,越騎校尉假司馬。”
“確實該加封!”劉宏點點頭,頓了一頓,又道:“他父親朕不管,此子留在幷州著實可惜。”
他冷著臉朝丹陛下的大臣們看去,叱道:“滿朝公卿,還不如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卻每日裡只知道盯著朕身邊這點小事!”
眾臣不敢答話,紛紛低下頭去。
劉宏又罵道:“數十萬大軍鎮壓區區幾個妖人農夫禍亂,竟然遷延數月還連戰失利,朝廷養著你們這些蠹蟲有什麼用?”
眾臣紛紛伏地請罪。
“傳朕旨意,呂逸護邊有功,封胡騎校尉,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