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言雋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119章陰陽五行之道
張道陵苦思不得其解,站的乏了,又坐到凳上,將竹簡放在桌上,想邊坐邊思索。那知竹簡一放桌上,那石桌竟然也發出柔和的白光,將竹簡上面映得斑駁起來。
張道陵一驚,忙拿起竹簡,石桌一下子就失去了光芒,竹簡上也如舊,空無一字。他試著將竹簡平鋪在桌子上面。石桌竟然又和剛才一樣,發出柔和的光來,光線透過竹簡,原本空無一字的竹簡上面,一下子佈滿了字。
張道陵大喜過望,當下低下頭來細看,這竹簡上封面第一片上寫有《鄒子》兩個字。
張道陵見之驚,心道據史記記載,“鄒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是以重於齊,被齊宣王賜為上大夫,齊閔王繼位後,自稱東帝,齊滅宋後,齊王益發驕暴,竟發展到要“為天子”的地步,齊國國內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諸儒諫不從,恰在此時,燕昭王招賢納士,為郭隗修築宮殿以師禮待之,以此作為尊賢榜樣。鄒衍離齊入燕,昭王聞鄒衍前來,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宮,身親往師之。鄒衍其人言行自成一家,被人稱為鄒子。
另據前漢劉向《方士傳》中言:鄒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轂。鄒子居之,吹律而溫氣至,而觳生,今名黍谷。燕昭王死後,由惠王繼位。惠王與昭王不同,對於先朝舊臣並不那麼信任,這時燕齊局勢逆轉,加之鄒衍又是齊人,故聽信讒言,把鄒衍逮捕下獄。衍仰天而哭,五月為之下霜。”由此可見,鄒子實仍仙人也。然而其陰陽之術,書中並未提及,今日有幸得睹此書,讀之必有益處。
當下他一片片細看,見《鄒子》裡面著重敘述了陰陽五行學說,並由“五行”提出了“五德終始”說,並以此闡釋時勢演變和歷史興衰,以五行相生相剋來論證朝代的更替都是五德更替,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德相互代替的結果。
張道陵沒想到竟有此說,不由地又是好奇,又疑惑,再向下讀,見簡中寫道:太昊伏羲氏為木德,炎帝神農氏為火德,皇帝軒轅氏為土德,少昊金天氏為金德,顓頊高陽氏為水德;帝嚳高辛氏為木德,帝堯陶唐氏為火德,帝舜有虞氏為土德,伯禹夏后氏為金德,殷商為水德;西周朝為木德,到了東周時,張道陵讀到此處,心想鄒子仍是戰國人,不知有秦,無論兩漢。不過按照此說,夏朝為金,商為夏朝所屬,金生水,商則為水,周為商朝所屬,水生木,故周則為木,到了春秋時期,諸侯爭地稱霸,是為土德,戰國時期則七雄並立,兵戈最多,是為金德。秦最終滅六國而一統天下,是為水德。漢取秦代之,則為木德了?
張道陵讀到此處,心想:“咦!不對,漢非秦之屬國,按五行相生相剋之說,土克水,則就為土德了。”
他越想自己的分析越是在理,當下又想到,前漢為土德,但到了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後,那新朝便應是木德了,光武帝劉秀光復漢室之後,當今朝廷必是金德了。
他想到這裡,不禁出了會神,也不知道自己的猜測是否合理,當下又向下讀去,見竹簡中將“陰陽”和“五行”並稱,竟然是一種前所未聞的理念。不由地揣摩道:《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而《易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而所謂“五行”,在《尚書·洪範》中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如此看來,陰陽為萬物之本,五行則為萬物變化之源了。
對了,記得自己曾在術字門中讀壁上所刻的黃帝內經中曾讀過這樣一段,“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當時不懂其中之意,只是硬記下來,如今兩者對照,種種不解竟然有所開悟。
張道陵越讀越是興奮,不知不覺已是全身心讀了進去,等讀到最後,終於明白,陰陽二字,非是對立,而是以五行之術相互交替,輪轉迴圈”,自己之前以為“陰陽相互對立”,仍是依事物表面現象所得,如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晝為陽,夜為陰;天為陽,地為陰;乃至男女、水火、風雨、雌雄。
今日讀後才明白所謂“陰陽消長”的實質不是“此消彼長”,而是“陰陽”各自在一定時限內的“自身消長”。即:春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