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磚呢別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的疊好,用紅蠟封好封口,打算投遞驛站,快馬急送給天子。
作為總訓導,趙懷義也是有“銀章直奏”之權的。
而領了這份沉甸甸文書的李自成,則是騎著馬把東西送去下一處驛站,再讓其他人去傳遞。
總不能他一個陝西銀川驛的驛卒,還要把東西一路送去京城吧?
李自成長這麼大,可沒出過陝西!
而等他回到家時,發現自己家中已然坐了客人。
他的堂兄嫂直接坐在簡陋的廳堂,手邊站著他那個年紀差距不大的侄兒李過。
因著家裡沒和操持的女人,李自成這當差的又經常在外,所以李自成就把家裡雜事託付給了兄嫂幫忙。
“這是怎麼了?”
他大步流星的走過來。
他嫂子嘆了口氣,“隔壁李升送了信回來,說他去薊鎮當兵,日子還過得去。”
“我跟你兄長商量了一下,覺得李過既然成人,偏偏攤上今年災苦,又沒個正經出路,不過跟他一樣,也讓他去投軍算了!”
“你是吃皇糧的人,咱們先問問你的意思!”
李過垂手站在一邊,衣服上面打了幾個補丁,容貌有些消瘦,但精神頭很足,的確是個能當兵的苗子。
“可當兵當得遠吶……”李自成眯起眼睛。
朝廷為了賑災做了什麼事,李自成這個負責傳令通訊的,自然明白。
,!
修路必然在當地,不過當兵可不一定了,招的很大一部分,是要送到薊鎮遼東那邊去的。
遼東那邊正在打仗,鬧韃虜,陝西百姓自然知道,所以朝廷敲鑼打鼓的說去當兵保證發十足十的糧餉到手,一開始也沒有很多人下定決心。
畢竟當時災情還沒有完全顯露,能在陝西刨樹皮填肚子熬一熬,總比長途跋涉去遼東安全點。
當然了,
百姓寧可如此也不從軍,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大明朝在民間已然沒了信譽——
陝西官吏沒幾個好的,陝西官場堪稱大明朝政壇的一攤爛泥。
陝西宗室沒幾個好的,良田大部分都被他們給搶佔了去。
陝西來的太監也沒幾個好的,動不動就找各種理由索要錢財,然後當官的給了,轉手就要從百姓身上盤剝補貼損失。
更重要的是,陝西當兵的情況,百姓眼裡都看得見。
都拖欠多久的軍餉了?
當兵的天天喊窮,窮的賣兒賣女,什麼時候吃飽飯過?
有不少人走投無路去當了兵,混了一段時間後覺得還不如在外面流浪挖野菜呢,於是又紛紛逃離衛所,回到家鄉。
所以一開始朝廷徵兵,百姓大多觀望。
直到天災越來越嚴重,日子的確撐不住了,又見自打去年下半年起,朝廷派人過來後,官府忽然有了點人樣子,起碼發放給他們的甘薯,的確種出來了,而且不挑地方,隨便塞在坡地上也能長,給今年大夥兒留了點保命的糧食。
於是,才有正經人家的孩子試著去報名。
隨後,就被拉去了東邊。
李升是李過他們村的人,還是小時候的玩伴,差了李過一歲不到,但家裡爹孃都走了,跟著大哥大嫂過活。
去年,因為那個嫂子嫌棄李升成人了還賴在家裡吃乾飯,連個活計都找不到,吵了幾架,李升一怒之下就去投軍了。
他是衝動而為,沒跟他人說過,在此之間並沒有打聽清楚從軍的要求,反正去哪裡當兵都是一個模樣,於是糊里糊塗的,就成了薊鎮新兵的一員。
他家裡人還當這人失蹤了,兄嫂嚇得找了段日子,同樣是吵了幾架,然後到底沒抗過自己過日子的壓力,慢慢也不再提他。
直到昨天,有人找上門,說是有李升的信。
他兄嫂這才知道,原來弟弟不是死了,而是去了薊鎮。
“薊鎮那邊糧餉發的足,李升信裡提到了,當三年兵下來,能在直隸分塊田,以後安家落戶在那邊,靠著京城,做什麼也都方便。”
“李過就比你小一歲,至今沒個著落,也沒女的看上他……想著還不如去外面搏一搏,但當兵要打仗,又擔心孩子,唉!”
“你是個有本事的,我們摸不定主意,乾脆找你商量下!”
李自成在銀川這邊,名聲還是有的。
他長的高大,相貌端正,還喜歡打抱不平,有幾分俠氣在身。
要不然,家族裡的長輩為什麼要幫他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