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仕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高帝崩,廢太子秘不發喪,太宗討不孝,廢太子懼,召聖王入洛,平(王平,時為涼州牧)諫王(聖王)曰:“皇家內事,太子不發喪,於禮有虧,小狼王又驍勇,王盍如此?”王雖不聽,而太宗聞之,稍喜。10
?二十二年,太宗討不孝,檄文各州,太子亦檄,二文並至,玉弟青州司馬兼濟南太守嶽問曰:“君侯何如?”玉曰:“此皇家內事耳,你我兄弟但保州不為寇盜而已。”(注曰:臣以為,天子之使嶽牧,出則守土,入則匡主,何以“皇家內事”而袖手乎?臣竊以為不然)?
?太宗討不孝,傳檄兗州,廢太子亦召成(任成),成兩不應答,守境而已,人或勸之,其但曰:“寧無盛功,不可有過矣。”?
?開陽末,太宗討不孝,時提(劉提)疾篤臥病,竟不能決策,遂惟待時勢耳。?
?太宗討不孝,廢太子與太宗檄文併到,驍問其長史景正曰:“何以抉擇?”正對曰:“君豈有三公之命邪?”驍對曰:“我一介武夫,何敢貪三公?”正對曰:“君藩牧吳越,都督全州,三公二臺之外,幾位極人臣。今太子、小狼王者,並秦家血脈,又各言據理,君既無登三公之心,何以棄此而從彼邪?若有差池,欲復求州牧,其可得乎?但守境安民,謹防山越生事,足矣。”驍從其言,遂保境而不示向背,並報書太宗與廢太子,言山越窺伺,不能遷身。?
郜覺在《開皇四名將別傳》中,對當時的局面有所介紹:
?案,時皇朝諸部,青州齊文宣公、兗州魏武莊公、交州九真武安公、涼州王平、益州劉提及驍(張驍,時為揚州刺史)並不示依從,惟聖王以雍州、明王以荊州、豫州以州牧嚴豫方卒而為洛陽遣使所發,得以兵助廢太子。而太宗以幷州精甲,從二趙幽、冀之騎士,勢力甚盛,遂得克廢太子。?
故而可以說,太宗能夠成功“討不孝”,奪得帝位,極大程度上依靠了武將勳貴的幫助,而武將勳貴經歷“討不孝”之後,獨立性也有所增強。
但太宗作為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自然不能放縱武將勢力等增長,因此,面對這種情況,太宗選擇採取了較為緩和的方式來削弱武將在地方上的力量:設定節度使。
關於設定節度使,《前秦書?通紀》中記載到:
?(昌武元年)十二月,詔立盧龍、范陽、雁門、姑臧、東萊、劍南、朔方七鎮,各設節度使,統將兵,不為州府所制,無戰時亦行屯田之法。以趙之揚為盧龍節度使,趙政為范陽節度使,公孫禾為雁門節度使,王平為姑臧節度使,高玉為東萊節度使(注曰:高玉者,高歲弟也,高歲往年薨,史以其德行不佳,不錄於《通紀》),李忠為劍南節度使,何超為朔方節度使。斯人除何超非為州牧,緣雍州牧為聖王也,餘人則各兼為州牧。?
按記載,節度使與刺史高度重合,似乎其設定並無意義,但楊聆在《軍兵志》中進行了解釋:
?洎乎太宗昌武中,遂思強幹弱枝,乃增設盧龍、范陽、雁門、姑臧、東萊、劍南、朔方七鎮,各置節度使,統將兵,不為州府所制,無戰時亦行屯田之法,權使州牧兼攝,以期徐緩圖之,奈何趙氏篡逆,業力中折。?
太宗皇帝所設節度使,雖然最開始由刺史兼任,但其在權力上實現了“軍政分離”,太宗的計劃是,在此基礎上,逐漸使“節度使”與“刺史”非同一人,進而實現軍權與行政權的分離,以打擊地方力量,消除地方割據傾向。只不過事與願違,其努力由於太宗英年早逝,楊零專權,趙氏篡位,被迫中斷了。
除了設定節度使之外,太宗還採取了其他的一些措施,以增強中央或皇室的力量,以加強中央集權,包括:
1.改組禁軍,加強中央禁軍的力量。太宗在奪得皇位後,對中央禁軍進行了改組,分為中軍與內軍,並將人數增加了一倍,設定了兩名“中二千石”的禁軍領將:
?太宗誅討不孝,奉纂辰極,乃廢典軍校尉,分禁軍為中軍、內軍,各增其員與舊禁軍同,分設中領軍、中護軍,皆秩中二千石。始以陳瑞為中領軍,總督中軍,巡警皇城;馬境為中護軍,總督內軍,扞保禁宮。領、護之下又有領軍校尉、護軍校尉,秩二千石;校尉下有中尉各二員,中千石;中尉下有長史、司馬各一人,秩千石。?
2.使諸子孫就國,掌握地方力量。太宗對其得以倖存的諸子孫,都進行了實封,使其掌握地方力量,甚至還將揚州牧一職給了諸子中較有名才的宋公,並使較為武勇的唐公跟隨協助宋公:
?昌武元年,封(秦裒)為吳國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