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簽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值,或至兩回,亦隔許久時候。彼等一無事事,藉此令盡孝思,令種善根。即女使等,亦得因此之故,得植出離生死之緣。
助唸的女眷們也不會吃力。因為一天當中,不過當一回班。或許當兩回班,但也隔了很長的時間。她們沒什麼事,藉此令她們盡孝思親,種下善根。即使是女僕等人,也會因此而種下出離生死的因緣。
從此以往,率以為常。即太夫人壽過期頤,此法無令中輟,其利益不可思議。凡有信心人,欲成就父母往生之道業者,皆當以此告之。
從此以後,把這作為日常事務。即使你母親過了一百歲,這個方法也不要中止,其中的利益不可思議。凡是有信心,以及想要成就父母往生道業的人,都應當以此相告。
閣下政務多端,不能按定。若有暇亦如是念一次,以作表率。則兒媳女使等,當更踴躍歡喜也。
你政務繁多,不能按一定的時間陪母親唸佛。如果有空,也這樣念一次,作為表率。那麼兒媳女僕等人,應當更加踴躍歡喜了。
(光)意謂如此而行,實為利便。當以此法述為一文,以附於排印文鈔之後。俾欲報父母之恩者,不至徒詠昊天罔極也。
我認為如此而行,實在是有益而且方便。應當將這個辦法寫成文章,附在排印的《文鈔》之後。使得想要報答父母之恩的人,不至於徒然詠歎父母恩德深廣難報了 。復崇明黃玉如書
接手書,不勝欣慰。持名一法,最為末法透機之法。善導雖疏觀經,實最重持名一行。不觀末法眾生,神識飛颺,心粗境細,觀難成就。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之言乎。
接到信,非常欣慰。持名唸佛這一法,是最切合末法時期眾生根機的法門。善導大師雖然作了《觀經四帖疏》,實際上他最注重持名唸佛這一修行方法。沒有看到他在《四帖疏》中說了如下的話嗎:“末法眾生,神識飛揚躁動,心識粗放,而(觀想的)境界卻十分細微,所以修觀想是難以成就的。大聖慈悲憐憫眾生,特別勸導我們專持名號。因為持名唸佛,只要持到佛號相連續就可以往生了,相比於觀想念佛要容易得多。”
觀雖十六,行者修習,當從易修者行。或作如來白毫觀,或作第十三雜想觀。至於九品之觀,不過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與後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為作觀也。
佛在《觀經》中雖然教授了十六種觀,而行人修習,應當選擇容易的來修行。或作如來眉間白毫觀,或作第十三雜想觀。至於九品之觀,不過是佛想讓人知道修行人往生的前因與後果。這些只要知道就行了,沒必要特地作觀。
觀之理,不可不知。觀之事,且從緩行。若或理路不清,觀境不明,以躁心浮氣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觀境現前,若心有妄生喜悅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復致退前功。故楞嚴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為千穩萬當之行。待至心歸於一,淨境自會現前。
觀想的義理,不可以不知道。觀想的實際修行暫且緩一緩。如果理路不清,觀境不明,用浮躁的心來修觀想,或許會起魔事。即便能使所觀的境界朗然現前,如果心裡虛妄生起了欣喜的念頭,也會因為欣喜而形成障礙,或許會導致前面的功夫退失。所以《楞嚴經》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希望你一心持名,這是千穩萬當的行持。等到唸佛的心純一之後,清淨的境界自然會現前。
四帖疏錯訛甚多。光二十年前,先曾約校。去年南京羊皮巷觀音庵妙蓮和尚要其本去另刻,明年當可出書,祈為請閱。
《四帖疏》(以前版本)中的錯誤很多。我二十年前,曾經簡要校對過這本書。去年,南京羊皮巷觀音庵妙蓮和尚,要了我校對過的本子去另外刻印,明年可以出書,希望你請來閱讀。
隨自意三昧,為上中下三根同修之行。唸佛人雖不專以彼為主,亦不可不知。知此,則唸佛之菩提心更為殊勝。以其知行住坐臥食語,無非自利利他之時也。然須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吃素戒殺做起,則方為真唸佛人矣。
隨自意三昧,是上中下三種根器的眾生都可以修持的行門。唸佛人雖然不專門以修行隨自意三昧為主,但也不可以不知道。知道了其中的道理,那麼唸佛的菩提心就會更殊勝。因為了解了隨自意三昧,就知道自己行、住、坐、臥、吃飯、說話等各種時候,全都是自利利他的時候。然而還是必須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吃素戒殺做起,才算是真正的唸佛人啊。
( 譯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