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簽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泥土一般。然而因為不善於使用這種才智,就如同用干將、莫邪去切割泥土,不僅一點益處也沒有,反而白白損害了寶劍的鋒芒。不是太悲哀了嗎。佛法是心法,不是世間一切法所能夠比喻的。之所以會採用比喻,也不過是讓人領會其中的旨義。怎麼可以死死地執著於事相,而把本體和(所比喻為的)事相完全同等來看呢?
舉扇喻月,動樹訓風。必於扇上求光明,於樹上求披拂。是尚得名為智乎。夢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亦不妨以夢境喻因果,悉令敵體相符。何也,妄心是因,夢境是果。若無妄心,決無夢境。此決定不易之論也。
舉起扇子來比喻月亮,搖動樹枝來喻示清風。然而卻一定要在扇子上尋求光明,在樹枝上求風吹拂。這還能稱為智慧嗎?夢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卻也不妨用夢境來比喻因果,使二者平等無別地相符合。為什麼呢?妄心是因,夢境是果。如果沒有妄想心,決定不會有夢境。這是決定不能改變的論點。
善惡及修持之心之事是因,得善惡及修持之果報是果。閣下為信也,否也。妄心為夢因,則得夢境。唸佛之心為佛因,則近之即得往生西方,遠之畢竟圓成佛道。是滋君之疑也,抑起君之信也。
善業惡業,以及修持的心、修持的事是因,得到善惡以及修持的果報是果。對此你相信還是不相信呢?妄想心是做夢的因,就得到夢境 (的果) 。唸佛之心是成佛的因,那麼就近來說,可以往生西方,就遠來說,可以究竟圓成佛道。這一點,是滋長你的懷疑呢,還是發起你的信心呢?
佛為究竟有無且置。閣下必欲致詰佛之有無,且問閣下自己畢竟是有是無。若謂是無,此一上絡索,是誰述說。若謂是有,請的的指出其述說者。語言系喉舌與識心相即而有,文字亦識心手筆運動而現。二者皆不出色受想行識五蘊之外,皆非閣下自己。離此五法指得出,許閣下問佛究竟有無為大智慧問。
佛究竟有沒有,暫且不論。你一定想要問佛的有無,請先問你自己究竟是有是無。如果說是無,這來信上的一番絡索,是誰說的。如果說是有,請明明白白指出那個述說的主體。語言,是喉嚨舌頭與識心相合而產生;文字,也是識心加上手筆揮動而顯現。語言、文字這二者都不超出色、受、想、行、識五蘊之外,都不是閣下你自己。離開這五法,如果指得出你自己,我就稱許閣下你問佛究竟有沒有,是個大智慧的發問。
若指不出自己之有無,欲先知佛為有無,乃狂妄無謂之問,非切己窮理之問也。佛畢竟是有,因汝凡情未滌,決不能見。閣下自己亦是有,因汝五蘊未空,亦不能離色受想行識,的的指出也。
如果你指不出自己的有無,卻要先問佛的有無,這是狂妄無知的發問,不是切合自身窮究真理的發問。佛是有的,然而因為你凡夫情見沒有滌除,所以決定不能見到;閣下自己也是有的,而因為你五蘊未空,從而也不能在色受想行識之外,明明白白地指出來。
金剛經令發菩提心菩薩,發心度盡一切眾生,令其皆證無餘涅盤,而不見有一眾生得滅度者。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佈施。佈施為六度萬行之首,舉佈施則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乃至萬行,皆當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修。
《金剛經》中讓發菩提心的菩薩們,發心度盡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都證入圓滿無餘的涅盤,而不見有一個眾生得到滅度 (的事相) 。 (經中說應當)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佈施。佈施是六度萬行之首,佛舉出佈施,那麼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乃至萬行,都應當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修行。
此經文略,唯舉佈施以該其餘。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如上所說,且道是有相耶,是無相耶。如此廣大光明之相,逼塞太虛,而謂之為無,是何異於生盲乎哉。
這是經文省略,只是舉佈施來概括其餘的五度萬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修一切善法。上面所說的,你說有相還是無相呢?如此廣大光明之相,完全充塞於太虛,卻稱它為無,這與盲人有什麼兩樣呢?
其言無一眾生得度,不住相,無相,無所住者,欲人不滯凡情聖見之執著相耳。其言度盡眾生,行佈施,生心,修善法,欲人稱性修習自利利他之法,以期自他同得圓滿菩提而後已。不於此中著眼,妄執無相為究竟。與噇 (chu áng ) 酒糟漢同一知見,尚得謂有智慧人乎。
經中說:“無一眾生得度”,“不住相”,“無相”,“無所住”,是要我們不滯礙於凡情聖見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