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寧波女人的緋聞 (第3/4頁)
用上海話寫作的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個死老頭子還真有一套……
4、
第二樁事體就是樓弄堂裡差點釀成一場“弄堂大戰”。
追根溯源,起因也是山東張的煎餅攤。
山東張對有知遇之恩的張老師感恩有加,又念及是本家,只要一看見張老師的人影子,遠遠地走過來,生意再忙也要騰出手來,先做一隻面料大一點的煎餅,醬料也特別多放一點,張老師剛剛走到煎餅攤前頭,腳還沒有立停,就搶先遞了上去。
張老師感謝得連連躬腰,一副謙卑的樣子,照平常講起來也沒毛病,這是禮貌……
不過,寧波女人不是這樣看的,寧波女人肚皮裡的本領就對山東張有一股怨氣,現在更加鼓脹起來。心想連弄堂裡為數不多的,最有文化的張老師,看起來人模人樣的,竟為一卷煎餅折了腰,一吃“特殊煎餅”,胳膊就要往外拐。難怪當初要幫山東張的忙,支援山東張擺煎餅攤,現在看來起張老師當初的動機就不純。進而寧波女人看透了人心的叵測,於是從對山東張的怨恨連帶對張老師的人品也有了新的評價。
,!
不能小看寧波女人的能量,寧波女人一旦成了“九斤老太”,就會舉一反三,對張老師樣樣看不慣,樣樣不適宜,在寧波女人眼睛裡,張老師幾乎成了隔壁偷斧頭的張三了。寧波女人還歡喜講,成了祥林嫂,逢人就講張老師,逢人就訴張老師。
因為寧波女人到處講,說講多了,大家開始琢磨起來,觀察起來。一琢磨,一觀察,有了重大發現,發覺張老師屋裡現在不燒泡飯了,天天早上拎只籃頭到煎餅攤頭裝煎餅,老婆、小囡一人一卷煎餅,捧著去讀書、捧著去上班。
這一發現,就讓每一個盯牢張老師從山東張手裡接過“特製的煎餅”的眼睛,更加盯牢張老師的另外一隻手,看伊是否掏鈔票。
不出所料,大家又發現,張老師的另一隻手並沒有掏鈔票。好傢伙,事體就大了。於是,大家的眼神變得兩樣了,不光有羨慕、更加有嫉妒,更加有恨了。
其實,這些人的本意也不是要幫寧波女人主持公道,只是想,有便宜,大家沾沾。張老師哪能好一個人獨吞呢?
於是,弄堂裡,人的心思也亂紛紛起來。
落雨天,張老師屋裡沒有人,被頭在雨裡淋著,也沒有人幫忙收了,挺淋,溼透為止,還有人講風涼閒話,“作孽呀,張老師夜裡哪能睏覺!”
弄堂裡掃地的辰光,掃到張老師門口前頭就停牢了,張老師門口有再多的垃圾,就是不掃過去。
等等等等……
張老師到底是有文化的人,沉得牢氣,不動聲色,不怒不爆,每天照樣到辰光到煎餅攤拿煎餅,到上班辰光,照樣捧著煎餅邊吃邊走去上班。碰到人還是笑嘻嘻問一聲:“飯吃過伐。”弄得寧波女人和一幫想給張老師顏色看的人拳頭像打在棉花上,用不出勁。
直到有一天夜裡,寧波女人又拎了一桶水,要澆山東張裝煤球的麻袋的辰光,看到有一個人,踏部黃魚車進弄堂來,有點像是張老師,寧波女人嚇一跳,趕緊退回了屋裡,透過門縫朝外看,想看看張老師半夜三更要做啥。
只看見張老師踏的黃魚車在弄堂口停了下來,心裡更加緊張,難道張老師要偷煤球?
想不到,卻看見張老師從黃魚車上搬下兩隻裝得鼓鼓囊囊的麻袋,放到半截屋簷下頭,接著氣喘吁吁地踏著黃魚車走了。
寧波女人等張老師走後,跑過去,解開麻袋一看,是兩麻袋煤球。這才醒悟過來,錯怪了張老師。也連帶又一次覺著山東張還真有一套,連張老師也被俘獲了。
5、
煎餅的名聲從弄堂口傳開去,傳遍了整條弄堂,還傳到弄堂外頭去了,在附近一帶有點小名氣了。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恰恰因為煎餅的好吃了,就出事體了。
山東張剛剛做了幾天熱絡生意,山東張也開心了沒有幾天,煎餅攤頭就被弄堂裡一批又一批湊熱鬧的小赤佬圍得水洩不通,天天準時報道,天天輪班圍牢煎餅攤不肯離開,弄得弄堂口只看見人頭,不看見攤頭。煎餅攤的生意淹沒在了人海里廂,沒有辦法做了。
老早點,弄堂裡的小赤佬實在沒啥好吃的東西,一卷煎餅可以讓小赤佬們忘記回家,忘記讀書,有事體沒事體圍牢煎餅攤看野眼。
本來小赤佬圍牢煎餅攤也就是聞聞香咪道,咽咽饞吐水,並沒有搗蛋的意思……
小赤佬們團團圍牢煎餅攤,生意不好做,山東張就不開心了,火急火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