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法妙。
我們先看第一個,佛法妙。
一、佛法妙。經雲:“是法甚深妙,難見難可了。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又云:“及佛諸餘法,亦無能測者。”故佛法妙也。
佛法妙,是講到佛法界的微妙不可思議。在本經裡面講到不可思議有兩個:
第一個,是從佛陀的智慧,“是法甚深妙”。就是前面十四品裡面其中一段經文說,佛陀的智慧,那種“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那個中道的實相現前的時候,是“難見難可了”。整個九法界的眾生用他的智慧去思考,都很難知道佛陀的智慧是怎麼回事,就是下位不知上位。所以佛陀說,你把文殊、普賢……所有的等覺菩薩全部加起來去思考佛陀的智慧,你不知道佛陀的智慧是怎麼回事。這是講佛陀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的。
第二個,佛陀的功德,“及佛諸餘法”。佛陀所成就種種波羅蜜的功德,也是甚深廣大、不可思議。
你看神通就好了,以這個神通的功德來說。你看阿羅漢顯神通。佛陀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為了害佛,把大象給灌醉。灌醉以後,這個醉象往僧團的地方衝過來。佛陀帶著諸大弟子去託缽的時候,阿羅漢就用神通飛到虛空,自我保護。因為阿羅漢的心中只有一個概念,他沒有菩提心,就是涅盤寂靜。他是:我就是保護我的寂靜。所以他一旦受到傷害的時候,他的內心世界的道就現出來——他的寂靜。佛陀的心不是寂靜,叫做菩提。他不是考慮自己,他悲憫這個大象即將造罪。所以佛陀的手入慈心三昧,現出來的時候,現出五個獅子把大象調伏了。
諸位!同樣是一個神通。所以法門不能論高下。這個道,同樣神通,阿羅漢的心態追求寂靜,他的神通就自我保護;佛陀的心是菩提,所以他的神通能夠轉一切眾生的煩惱而趨向菩提。
這個地方是讚歎佛陀的智慧跟功德。
丙二、眾生法妙。
我們看眾生法界的妙。
二、眾生法妙。經雲:“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若眾生無佛知見,何所論開?當知佛之知見,蘊在眾生。故眾生法妙。
當然,我們眾生法界,從因緣所生法來說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這當然不妙了。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因緣所生法——所謂輪迴的後遺症撥開來,佛陀說,能夠使令我們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也就是說,佛陀為什麼能夠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呢?表示我們有那個知見。
諸位!佛陀不可能把一個東西送給你,不可能。佛陀只有引導你去找到本來屬於你自己的東西。所以佛陀的知見、佛陀的智慧,是在所有的汙泥當中,煩惱障、業障、報障當中,有一個佛陀的知見。
一念心性,它讓我們凡夫最感動的只有一句話,就一句話就夠了,叫做“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這句話對我們太重要了!就是說,從因緣的角度我們看佛陀,那甚深廣大。我們是如此的業障深重,彌陀是萬德莊嚴。這是從因緣法看,從佛法界降到凡夫法界,降了四個法界。但是如果把佛陀拉到一念心性,把凡夫也拉到一念心性,那是一切法如。所以,我們只有回到一念心性,才能夠跟佛陀是平等的。就是一念心性它不受輪迴(因緣所生法的影響),這個對我們很重要。叫做:在凡,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它也沒有減少;在聖,佛陀有無量的功德,但是它也沒有增加一點。“處生死而不染,居涅盤而不淨。”這個地方就是我們唯一的希望。如果這種能量你不用,你一定要在因緣所生法上去下功夫,那你就不知道要修到什麼時候了。
就是說,在我們種種的煩惱障、業障、報障當中,其實有一種很大的力量,它沒有失掉的。如果你善加運用、善加啟動的話,那就是兩種力量:外有法力,內有心力。如果你把這個力量放棄了,那對你來說眾生法就不妙了,那你人生只有一個定位,叫做業障深重,就講完了。
所以,我們一方面是業障深重,但是我們又眾生法妙,這是第二個。
丙三、心法妙。
第三個,我們看心法妙。
三、心法妙。經雲:“修攝其心,觀一切法不動不退。”淨名雲:“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華嚴雲:“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故心法妙也!
我們一念心也是分成兩塊。如果是透過輪迴的熏習的,那這個心就不妙了,這個就叫打妄想了,是有所得的攀緣心。但是如果說你把這個表層的妄想的心收攝一下——這個收攝當然不是禪定了,重要的是觀照,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一心三觀,這個時候你就能夠觀一切法不